记者走近火箭军神秘“导弹筑巢人”部队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微信作者:梁辉责任编辑:侯卧松
2016-09-20 20:28

掌握新技术,火箭军工程兵如虎添翼

在火箭军某训练基地,开着各型机械装备的战士们,正在展现自己的绝活。

只见,一台数十吨重的推土机缓缓前行,在它的正前方,数瓶啤酒一字排列,摆放在一个铁架上,马达轰鸣,地面颤抖,玻璃啤酒瓶与铁架相互撞击。此时,战士驾驶的这台钢铁巨兽突然变得灵巧起来,它抬起的铲斗微微一颤,瓶盖就应声弹跳开来。

另一名战士驾驶的推土机,则将鲜红的大灯笼一个个从地面拾起,再一一挂到数米高的铁钩上,那硕大的钢铁巨臂展现了穿针引线般的灵活。还有数列记者叫不出名字的特种车辆,前后左右迂回机动,甚至还能抬起两个前轮“直立行走”,行动极为灵活。

这一训练,让记者真正领会到了什么叫“人机合一”。一名陪同的军官说,我们的战士驾驶技术相当娴熟,一些地方企业往往前来高薪挖人,但他们不为名利所惑,依然心系军营,立志扎根军营,他们深知是部队培养了自己,他们对部队有深厚的感情,也越来越难以离开部队。

看着“90后”战士娴熟地驾驶机车,旁边的一位老工程兵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工程部队主要依靠“人海战术”,大型机械装备利用率不到20%,现代化的施工技术手段几乎为零。现在国家富裕了,国力强大了,我们的工程兵才能拥有如此先进的装备。

有了新装备,掌握了新技术,火箭军工程部队如虎添翼,施工速度成倍加快。比如,过去一个团十几年才能完成的一条地下坑道,现在或许一个营一两年就能完成。

再看一组数据:短短几年,火箭军某工程团掘进的石方量,如果垒成1米高、1米宽的石墙,可长达数千公里,足以横跨祖国南北,他们的足迹则遍布大江南北、深山密林、戈壁荒漠,行程10余万公里。

现在的工区里,不再是人头攒动,更多的画面是,战士们各司其职,有人驾驶着大型机械进行作业,有人使用仪器测量勘探,有人负责指挥与传达信息……

坑道内不再灯光昏暗、空气污浊。在工区信息化指挥中心,操作员坐在电脑前,处理着来自施工坑道的各种指令与数据,时刻关注着坑道内传感器、摄像头传回的信息与图像。电脑屏幕上,施工的战士与机械装备,都变成了一个个蓝色标志。“荧幕点兵”让施工变得更加高效、快捷与安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