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2014年,我国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每年的9月30日确立为烈士纪念日,这是一个国家对历史最大的尊重,是一代人对牺牲最深刻的理解,也是一个民族对忠魂最深沉的告慰。对于远离战争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很多时候只能从历史课本和红色影片中寻找对“烈士”的认识,而我,则打小对这个词有着特殊的经历和感触。又一个烈士纪念日到来了,很多记忆再次涌入脑海,向我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纪念,尤其是烈士留下的厚重精神遗产——
三封遗书,品读烈士“初心”
37年前,他为国捐躯英年早逝,将生命永远定格在25岁 ;
37年来,他精神永驻历久弥新,感染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

韦章友近照
他,就是父亲的亲密战友、我的伯父韦章友,与我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我的亲人。《中共合肥市委志》上,这样记载着他短暂却荣耀一生:韦章友,中共党员,安徽肥西县人,1974年11月入伍,35505部队61分队班长,1979年2月在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光荣牺牲,荣立二等战功。
一
1979年2月,中越边境线上乌云压阵,面对越南的屡屡挑衅,对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的大幕正式拉开,大量兵力迅速向云南边境线集结。作为从原济南军区67军200师599团选拔抽调补充到前线部队的优秀骨干,韦章友和我的父亲一同登上了开赴前线的闷罐车。
父亲和韦章友是同年入伍的老乡,一路上,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他们没有丝毫畏惧,谈论最多的就是参军目标和入党初衷。他们约定,一定要奋勇杀敌立下战功,夺取最后的胜利,让远方的父母亲人和父老乡亲过上美好的生活,让祖国神圣的领土不受任何侵犯。车厢里,不时飘荡着他们豪迈自信的歌声——“军民联防一条心,一条心保边疆,锦绣河山万年春……”

韦章友(左一)和父亲是亲密的革命战友。
来到前线后,他们各自积极备战,直到半个多月后的2月13日,才一次见面。此时,韦章友已经被确定为主攻连主攻排尖刀班的一员,他向我父亲道出心事:“上战场我不怕为国捐躯,唯一牵挂的,是我父母只生我一个儿子,如果我牺牲了,希望你常去看看他们。”父亲想都没想就答应下来:“你放心,你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我家中除了我还有其他子女,如果我牺牲了,父母还有人赡养,你有时间就代我探望一下。”
2月17日,韦章友所在连奉命攻打某高地。战斗中,他表现格外英勇,第一个冲进敌人的掩体,端起冲锋枪一口气消灭了五六个敌人。3天后,在随部队转进途中,韦章友再一次与我的父亲相遇,说起自己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经历,韦章友格外激动和自豪,他告诉父亲,部队马上就要攻打551高地,他要再接再厉,多杀几个敌人,不断扩大胜利果实。父亲也为他感到十分高兴,临别时还不忘提醒他多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
谁也未曾想到,这短暂相聚的几分钟,竟是两人的最后一面。2月21日,在攻打551高地的战斗中,身为班长的韦章友一马当先,带领战士们连续攻克了几个阵地,眼看即将突破最后一道防线,却不幸遭到敌人的偷袭。从敌人极其隐蔽的工事里射出的一连串罪恶的子弹,让韦章友永远倒在战场上,付出了年仅25岁的宝贵生命。
3天后,我军重新组织进攻,一举攻克了551高地。当战友们找到韦章友的遗体时,发现他依然怒目圆睁,手里死死地抓着冲锋枪,倒向敌人阵地的方向……烈士直到牺牲,仍然保持着战斗的姿态。这一幕,让所有人都震撼不已,泪流满面。

父亲和韦爷爷(右一)在云南韦章友烈士墓前。
亲密的革命战友为国捐躯,我父亲的心像刀绞一样疼,耳边更时时回响起战友的嘱托。4月份,得知噩耗的韦爷爷千里迢迢从安徽来到边防前线,一到儿子的坟前就瘫倒在地失声痛哭:“我的儿啊,你怎么这么狠心抛下我们老两口走了,你是我们唯一的孩子啊,你走了,谁来给我们养老送终……”
父亲强忍悲痛把韦爷爷扶起来,对他说:“大伯,从今以后我会像章友一样来照顾你们!”在烈士墓前,他郑重立下誓言:“亲爱的战友,你安息吧,我一定替你尽到做儿子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