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三封遗书,品读烈士“初心”

来源: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作者:韦 巍责任编辑:姚远
2016-09-29 20:01

3封信都不长,我却看了一遍又一遍,3封信没有多重,我却感觉双手愈发沉甸甸。每看一行,我的心就受到一次强烈的震撼;每读一句,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往下落。与其说是在品读烈士的家信,不如说是在感悟烈士的“初心”,学习他用生命向党交出的答卷。

父亲告诉我,韦章友平时非常爱学习,在他送给我父亲的《毛泽东选集》扉页上,就写着他最喜欢的一句格言“学习学习再学习”。1979年国家恢复高考,有高中学历的他下定决心考上大学,所以学习更加勤奋了,不论是在农场干活还是训练间隙,一有时间他就捧着书本苦读,深更半夜还在打着手电看书。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这次“血书请战”,他很有希望走进大学的校园,开启另一段精彩的人生;他也可以像常人一样,拥有美满的家庭,安度幸福的人生。然而,当战争来临时,他没有任何退缩犹豫,作出了一名热血军人的唯一选择,义无反顾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哪怕是在残酷的战场之上,他也从未动摇信念、畏惧死亡,始终认为“少数人的流血换来多数人的幸福”是值得的,始终坚信胜利终会到来。

第二封遗书

放在今天,或许有人会问:值得吗?傻不傻?但是对于当年的那一代人来说,生与死,进与退,个人与国家,这从来就不是一道选择题,国家的安宁强盛,人民的幸福安康,永远都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不变初衷。“不要把您的儿女作为私有财产,我是党的人,是国家的财产……”正如烈士在信中反复写到的这句话,并不是用来拔高自己的大话套话,而是在面对生死考验面前的真心吐露。

时隔37年,我无法得知烈士当年的所思所想,但从这三封遗书中,我同样不难读懂烈士的“初心”。相比之下,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太久远离战争,远离生离死别、炮火硝烟的考验,似乎从来未曾认真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来当兵?为什么要入党?扪心自问,当战火燃起,我能不能挺身而出捍卫祖国的尊严?能不能牺牲小我换来大家的幸福……烈士的遗书,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深深地拷问着我的灵魂。

从烈士的信中,我也终于理解了父亲的所作所为。韦章友和我的父亲,一个英勇牺牲,一个负伤幸存,虽然战争改变了他们的生命轨迹,却没能改变他们那一代人的“初心”。父亲经常说,烈士长眠战场,他们这些活下来的人,没有任何理由不挑起战友们未竟的事业,好好工作,好好做人,为国家为人民多做贡献。

第三封遗书

支撑着父辈37年如一日照顾烈士双亲的,不光是烈士的那一句嘱托,更是那一代人的信仰和理想,那一代人的坚守和追求。他们做好事不图出名挂号、不捞“政治资本”;他们不占小便宜、不搞“歪门邪道”……这些在周围人看来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的做法,其实正是他们那一代人共有的时代烙印。这些年,每当看到新闻中曝光个别人贪赃枉法、道德败坏之类的报道,父亲都眉头紧皱、脸色阴沉,痛心不已。他不止一次对我说,现在生活好了、社会进步了,但是有的人的道德却滑坡了,我们永远不要做这样的人,不要有任何私心杂念,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牺牲的先辈、对得起部队的培养。

父辈的“初心”,也应当是我们青年一代的“初心”。我想,这3封遗书,正是一代代革命先辈为了理想浴血奋战的缩影和诠释,它将永远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时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从哪里出发、到哪里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