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新的长征路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作者:涂东伟责任编辑:侯卧松
2016-09-30 17:21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同英雄拼搏的足迹,终将碾压无数荆棘险阻,踏过一切险关要隘。1934年秋,于都河畔,雨霏霏兮秋水寒,秋风瑟兮军号咽,一支被敌人重重围堵濒于绝境的队伍从于都河10余个渡口过河出发,迈开双脚,开始丈量红军将士的生命长度与精神高度。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要走向何方,要走多远,这一走,不知日后是否还能活着重回故土。于都河畔那送别红军的声声叮咛,奏响的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雄壮序曲!40多天后,接连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抵达广西境内全州、兴安一线的湘江边。此时,蒋介石已调集40万大军在湘江两岸围追堵截。生死存亡之际,“平江起义团”担负起了掩护红军主力度过湘江的任务。这一天,该团两任团长沈述清、杜仲美先后喋血疆场,用鲜血演绎了红军气吞山河、勇往直前、不惧牺牲、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壮丽诗篇。

当我们倒转岁月疾奔的年轮,唤醒这沉睡了80年的记忆,回顾这段可歌可泣的战争奇迹,诵读这首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时,与其说是劫难,不如说是凤凰涅槃,虽然伴随着无尽的磨难和牺牲,但这一走,却走出了二万五千里的苦难与辉煌,走出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更走出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和不屈脊梁。我们的党和军队也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了辉煌。当初出发的那群人,有的永远地倒在了前进的路上,有的则坚持到了终点,他们为民族的生死存亡和彻底解放不懈努力着,最终为这个古老的民族缔造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他们的那段历程,历史上叫做长征,闪耀在那条路上的信念,我们称之为长征精神。有人说,相较于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汉尼拔的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不过是一次假日的远足,此言亦丝毫不为过。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每百人拥有枪支40支、子弹55发,平均每人不足一件棉衣,盐巴每人不足4两;长征中的一年多,他们进行了300余次战斗,平均每天就有1次遭遇战;两万五千里路程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里路才休整1次,日均行军71里;纵横11个省,翻越了18座山脉(其中5座雪山),渡过24条河流,占领过大小62个城镇,突破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和10个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历经千难万险,无数红军指战员血洒征途。到会师陕北、长征结束时,全军仅剩下3万余人。然而,正是在这辽阔的中国土地上,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与飞机炮弹,面对极其罕见的恶劣环境,他们宁愿战死也不掉队,受尽磨难也不改革命初衷,用生命播撒信仰的星星之火,最终造就了日后的燎原之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主席曾经用寥寥数句,便把长征精辟地概括成了一首充满千难万险又壮丽如画的雄伟史诗。从红土地到黄土地,长征是一场光耀史册的远征,是一场气壮山河的伟大胜利。当年万水千山间的金戈铁马已经远去,而永恒不朽的长征精神,却抵挡住岁月的冲刷,始终昂然立于时代潮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这条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流淌着太多的英雄壮举和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

长征给我们留下的远不仅如此,一段故事就能够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铺就纸面,其所代表着的奋起抗争的伟大进程,其所承载着的薪火相传的精神财富,其所照耀着的熠熠生辉的时代意义才是更值得我们后一辈用一生的时间去细细品读的精神食粮。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责任,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卫伟大的祖国和平安宁,我们人民子弟兵同样也在创造着一段新的长征史。在网络名人进军营第二季活动中,我们感受了“万岁军”参加国庆阅兵主战坦克的威武雄壮、见证了空军王牌航空兵部队战机的华丽英姿、目睹了海军陆战队女狙击手百米外击中12.7毫米机枪弹壳的惊艳身手、体验了在西沙海礁守成一道风景的海军官兵的坚定执着……

今天,长征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新长征。这既是无上的荣光,更是如山的重任。如同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一样,新的长征路同样布满荆棘,同样需要义无反顾。正如习主席所说,“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

“长征永远在路上!”紧握着长征的接力棒,我们要用生命去守候这份民族的财富,我们要用鲜血去传承这种信仰,我们要让美丽的红飘带永远飞扬在祖国的上空,让长征精神更好地传递给我们的后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