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阿姨”龚全珍:在世一天,就要为党员增光

来源:“军嫂微平台”公众号作者:樊伟伟 蒋德红责任编辑:康哲
2016-12-17 14:27

相伴相随 风雨同舟

1905年出生的甘祖昌,22岁出头就经方志敏介绍参加革命,又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立过赫赫战功。

由于参加革命多年毫无音讯,原配妻子改嫁他人,1953年,担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的甘祖昌仍是个单身汉,这引起了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的重视。他一有机会就给甘祖昌物色对象,听说军区八一子弟学校里还有8名大学毕业的教师没有成家,他便找到当时的女校长李平说:“李平同志,子弟学校可不是尼姑庵哟,这些女孩子都是二十几的姑娘了,你这个当校长的可不能只顾工作,不关心教师的个人问题啊!”

“请王司令员放心,我保证不让她们当尼姑!”

“那就好。我跟你说,你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给甘祖昌介绍一个。”

“行,一定完成任务!”

李平把王司令员的话记在心上,还专程找到甘祖昌询问择偶条件。甘祖昌告诉她,人长得漂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品质要好,能吃苦耐劳,心地善良,没有坏脾气,可以与他做终身伴侣。至于是不是结过婚,有没有孩子都不重要。

按照这个条件,李平反复斟酌,最后找到了老师龚全珍。刚开始,龚全珍觉得与甘祖昌交往不合适:甘祖昌战功赫赫,是个大首长,而自己只是普通教师,门不当、户不对,咋能成为一家人呢?

看到龚全珍有思想顾虑,李平就去做她的工作:“龚老师,你已经29岁,应该有个幸福的家庭,甘祖昌是个思想意识很纯洁的老同志,参加过长征,打过大仗,吃过苦、受过罪,同时他也经历了痛苦的婚姻,更能珍惜幸福的家庭,是个值得托付的男人。况且,他身体又不好,需要你这样勤劳朴实的人来照顾……”李平好话说了一箩筐,这才打消了龚全珍的疑虑,决定“处着看”。

那个年代的婚姻,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只是相互见面,对话聊天。龚全珍第一次见着甘祖昌,倍感亲切。虽龚全珍有几分拘谨,但依然能感受到这名老军人骨子里透出的朴实与真诚、果敢和坚毅。几次见面后,龚全珍坚定了嫁给他的念头。

结婚那天,两人在小会议室里置办了两桌简单的饭菜,宴请朋友和同事,没有嫁妆聘礼,也没有新衣服,双方都穿上了干净整洁的旧军衣,就算举办了婚礼。

因为在战争年代头部受过3次重伤,甘祖昌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苏联医生甚至断言:甘祖昌能活过60岁就万幸了。工作时他经常发病昏倒,不禁心中焦虑万分,自己寻思:现在的情况我已经不适合担任领导干部了,但我的手和脚还是好的,还可以回农村当农民不是?

起初,他不敢将想法告诉龚全珍,生怕她不同意。实在憋不住了,还是和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龚全珍当即说道:“你走到哪里,我就跟你到哪里。”1955年,刚授完少将军衔的甘祖昌就向上级递交回乡劳动的申请报告,直到1957年8月,组织才批准了他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

不当将军当农民,甘祖昌一下子成了名人。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但龚全珍却十分支持他的决定:“祖昌对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乡亲充满了深情,他回乡务农,就是要为老区的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让父老乡亲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祖昌是老红军,我相信他的选择。”

回乡后,甘祖昌带领乡亲们开垦荒山、改良土壤、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十几年间,他一共参加建设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自己80%的工资都捐了出去,用于家乡建设。

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刚回到莲花县的几年里,她甚至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服。

甘祖昌长期在北方工作,喜欢吃面食,而莲花县乡下人顿顿大米饭,做不来面食,龚全珍就在每周六下班回家后,给甘祖昌换口味,做他爱吃的饺子。在部队,甘祖昌烟斗不离口,回老家了,旱烟筒也不离手。他对抽烟有自己的“歪理”:烟可以缓解头疼。龚全珍只好随着他,自己种生烟,晾晒切丝。“我帮他切,切细、切细,一次装那么一铁盒子。他一天就吃一盒。”

1986年春天,甘祖昌将军的病情加重,弥留之际,他让龚全珍找出一个珍藏的铁盒子,又把孩子们都叫到床头,当着大家的面打开了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那是1955年他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勋章在孩子们手上转了一圈,最后回到了龚全珍手里。甘祖昌语重心长地说:“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不劳而获。”

这一幕,永远定格在龚全珍的脑海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