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阿姨”龚全珍:在世一天,就要为党员增光

来源:“军嫂微平台”公众号作者:樊伟伟 蒋德红责任编辑:康哲
2016-12-17 14:27

行为世范 教子有方

丈夫当农民风风火火,龚全珍也不甘示弱。

龚全珍从小生活在大城市,没有干过农活,脱鞋下田不会走路,她就对甘祖昌说:“我劳动效率低,不能剥削人家,在新疆我是老师,到了莲花县我依然还可以去教书。”于是,她走了20多公里路,来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龚老回忆说:“当农民我不合格,但祖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我还可以学。”

就这样,龚全珍被分配到了当时新办的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极差,只有3个老师,连校长都没有。没有一丝迟疑,第二天她就搬铺盖去了学校。1961年,县文教局想调她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但又怕她从中学到小学去不愿意。没想到征求意见时,龚全珍笑了:“我只要有书教,能和孩子们在一起,中学、小学都一样。”这样,龚全珍在南陂小学一教就是13年。再后来,她又被调到甘家小学。

“我这一辈子没干别的事,就是当老师。”采访时,龚老一直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当老师,她兢兢业业;做校长,她也细致入微。

“龚老师的职务没有甘祖昌高,但她的品性,不亚于甘将军。”面对采访,龚老当年的学生朱松林激动地说道。当年他在学校高烧昏迷,龚老师悉心照料,熬了稀饭,端到床头一口一口地喂他——提及此事,年逾花甲的朱松林,眼里噙满了泪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上盛行“读书无用论”。但龚全珍一直教导学生要多读书。龚全珍当年的学生、如今也是头发斑白的刘根兰回忆说:“我读初一那年,刚恢复开设英语课,龚老师教我们。我们这些乡下小孩子哪里听过英语啊,听她读ABC我们都哈哈大笑,可龚老师没有生气,而是鼓励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龚全珍对学生关爱有加,对自己的孩子则格外严厉。那时,在小女儿甘公荣眼里,“爸爸是农业社的爸爸,妈妈是那些学生的妈妈”。直到长大以后,她才慢慢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据她回忆,有一天,她的哥哥在课堂上偷看连环画,被母亲发现后,就提问她哥哥。哥哥说:“妈妈,我没听到。”母亲严厉地批评道:“这是课堂,不是家里,叫我老师!”等到周六回到家后,母亲召集他们开家庭会,做出硬性规定:“进学校门就要叫老师,回到了家就叫我妈妈。”

打那以后,龚全珍的儿女们,只要在学校,从不喊她“妈妈”。“如果是外面的人,在学校里,根本看不出我和妈妈是母女关系。”甘公荣说道。

公私分明,这其实已成为甘家的家风。1973年,就读吉安卫校的大女儿甘平荣想去当兵,部队来征求甘祖昌意见,他说:“平荣想当兵,我没意见,只是各方面条件都符合要求才行。”他还特意对征兵干部说:“孩子想当兵是件好事,但她的眼睛好像有点近视,不知道合不合格,希望你们在体检的时候严格把关。”大女儿听了这话,当时气得哇哇哭。

“别以为我以前是将军,做儿女的就可以沾光。比起当年一起长征、一起战斗牺牲的战友,我这个将军都受之有愧。你们给我记住了,作为红军的后代,干啥都要凭自己的能力和本事,不能搞特殊化。”那天,甘祖昌还当着全家人立下了家规:“老甘家世世代代都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自立自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龚全珍说,当年长征时,甘祖昌担任红六军团五十三团司令部的司务长,负责筹备军粮。长征到湘西和川贵交界的地方,有一次一天都没有筹到一粒粮食,却意外发现一块红薯地,半天也没有找到种红薯的农民,甘祖昌为遵守红军纪律,“把红薯挖走,将钱留在地里”。他以此告诉孩子们:“党规纪律不能碰,家风家规不能逾越。”

受甘将军和龚老的影响,甘家几代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均未“沾”上将军的光,靠自己的辛勤付出,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小女儿甘公荣,在县工商银行工作直到退休,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还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嫡孙甘军年少参军,24岁进入工商部门工作,右眼曾因公撞伤,为三等乙级伤残,还主动要求到偏远艰苦的片区去工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