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营长的"意大利炮"说起:这其实是个悲伤的故事

来源:第一军情微信公众号作者:进击的熊爸爸责任编辑:侯卧松
2017-02-04 18:05

抗战前后国产火炮能力从有到无的崎岖之路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火炮数量这么缺乏,为什么不自己造啊?这就是另外一个悲伤的故事了。

前面说过,“意大利炮”是法国在1897年研制的火炮,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的时候,这款火炮已经问世40年了,设计已经落伍,科技含量不高,假如当时整合全国之力,中国能不能大量制造出来呢?

清末时期江南制造总局的炮厂车间,可以生产大口径火炮。

答案其实是肯定的。实际上,从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开始,在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精英的主导之下,中国的大地上就逐渐建立起了一批炼钢厂、机械厂、化工厂甚至兵工厂……这些工厂企业和那批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一起构成了生产火炮的基础。其实,早在20世纪初,上海的江南制造局炮厂的生产技术水平,就已经能够生产同口径同技术水平的火炮了,1905年仿制成功的克虏伯式14倍75毫米山炮,基本实现了零件全部国产,累计生产了近500门。甚至一些有远见的地方军阀主导的兵工厂也制造出更大口径更先进的火炮,如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沈阳兵工厂,生产过100毫米、105毫米甚至240毫米重型榴弹炮,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也生产过75毫米、88毫米山炮野炮。

这些产品表明,中国人其实在当时是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火炮的。尤其是当年受到日本严重的军事威胁,按照正常的逻辑,中国当时应该举全国之力维持并增强这种能力,如果能在即将爆发的反侵略战争中实现火炮的大规模量产,那么中国军队实力将有一个质的跃升,牺牲则会大大降低。

“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在沈阳兵工厂与240毫米重大炮炮弹生产线合影。

然而,事实却是令人失望的。实际上,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自产火炮的能力不是在提升,而是在萎缩甚至最终丧失,原因令人唏嘘。

民国时期由江南制造局发展而来的上海兵工厂,一直深受资金不足、管理落后、政治干扰以及内部腐败等问题的困扰,75毫米野炮产量每月只有一门,甚至比不上清末时期同规格火炮的产量。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这个厂被肢解撤迁,从此再也没有制造出同类火炮。而两军阀建立的沈阳兵工厂和太原兵工厂的命运更是令人唏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拥有亚洲先进工艺水平的沈阳兵工厂完整落入日寇手中,并在其后十四年的侵华战争中为日军生产了大量轻重武器。“七七事变”爆发后太原兵工厂也很快陷落,大部分机器设备被日军抢走运走,以战养战。至此,中国几乎完全丧失了火炮制造能力。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的武器产量统计数据,整个二战期间,美苏德英日等国家的中大口径火炮年产量数以万计,而中国的这个数据居然是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迫击炮除外)。

兵工厂的悲剧只是缩影,这背后其实是国民政府对自身重工业军事工业的忽视。战前,国民政府曾花费巨额的外汇从西方工业强国进口了大量武器装备,也曾装裱起一支貌似强大的军队。但这些武器装备一旦在战争中损失,又被敌方进行了封锁,就成为了永久损失,无法再补充。而如果当时把这些宝贵的外汇投入到建设厂房、购买设备、发展重工业、培养人才上,使中国具有设计和大批量生产火炮的能力,那抗战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沙特军队使用中国炮——PLZ45自行火炮打击也门胡塞武装。

历史不容假设,但抗战3500万军民的伤亡值得我们整个民族惊醒和反思。幸运的是,这种反思在后面有了效果。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经过从仿制到自研的发展,中国重工业军事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善,今天中国国产武器基本覆盖了全部门类,并且相当一部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仅火炮层面上,如PLZ系列自行火炮、ws系列火箭性能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先进水准,并且大量出口外国并在战场上运用。如去年沙特和也门胡塞的武装冲突中就有PLZ45自行火炮多次露面并取得较大战果,只是不知道沙特指挥官在呼叫这种火炮支援时会不会讲:“炮营长,中国炮呢?”

至此,中国才算真正从“意大利炮”的阴影中了走出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