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线上,他们“为人民扫雷”

来源:南部战区微信公众号作者:杨鸿春 穆晓飞责任编辑:董玥
2017-03-09 15:15

官兵对雷场进行地毯式人工搜排

草草收拾行装,我们又再次来到了云南省军区扫雷指挥部驻地马关县城,人们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遥望青山之上那一抹苍翠,南疆大地依然回荡着扫雷官兵“为人民扫雷”的和平宣言。

青山之上那一抹苍翠

扫雷官兵向雷区背运扫雷爆破筒

“这次打算到扫雷三队采访!”在扫雷指挥部吃过晚饭,我们便道明来意。去年,因扫雷牺牲的程俊辉烈士便是扫雷三队的战士,我们有心寻着英雄的足迹,去探访这个英雄的扫雷队。

“明天田副指挥长要去三队检查安全工作,刚好可以一起。”张常德处长很热情,并简单向我们介绍了一下三队的情况。

在指挥部休息一晚,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饭,便和副指挥长田方奎从马关出发,向三队驻兵点一路颠簸而去。山路弯多又急,山上时而大雾弥漫,车子缓慢的行驶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

山野里散发着清新的气息,陡峭的大山蜿蜒起伏,一直伸向远方。山脚下,山坳处,难得的平坦之地上,一座座民房坐落其上,周围山间田地里的油菜花开的正旺,一片一片的金黄,点缀着稍显贫瘠的山脉。轻轻摁下车窗,山风便携着油菜花的芬香飘进了车内。

“第一次、第二次扫雷我都是在三队,我与那里的缘份深着呢。”田方奎打开话匣子,说起了自己的扫雷经历。

三队所担负的扫雷任务区集中在麻栗县田蓬镇和董干镇,雷场面积达21平方公里,为四个扫雷队任务面积最大。

田方奎与地雷有着散不去的缘份,更是与扫雷三队有着浓浓的深情,对于田蓬镇和董干镇的地形与雷场情况,他太熟悉不过了,第一次大扫雷,他就在这一带执行扫雷任务,是当时扫雷三队的副队长;第二次大扫雷,他又重返旧战场,担任扫雷三队队长;这是最后一次大扫雷,他再次走进雷场,不同的是这次他担任扫雷指挥部副指挥长,相同的是他依然带领着官兵与雷魔战斗。

经过近6个小时的长途颠簸,车子终于到达了扫雷三队。

田蓬镇的大大小小12块共10余平方公里扫雷任务一个月前已经结束,扫雷三队现已转场到董干镇雷场任务区。由于雷场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三队的驻兵点便选在了相对距雷场较近的麻栗堡民兵哨所附近,已经废弃的哨所刚好可以用来堆放炸药和爆破器材,哨所附近只有两三户人家,并没有多余的民房租用,官兵只能借村民的坝子搭建帐篷住宿。

来到这里,再次见到了扫雷三队队长蒋俊峰,第二次中越边境大排雷时,他被原成都军区授予“排雷英雄”荣誉称号。从这个瘦高汉子炯炯有神的目光中,仿佛还能看到当年雷场上的那份年少轻狂,经过岁月的积淀,此时的他多了一份成熟与稳重。

扫雷三队的教导员殷炳汉同样也是从雷场走出来的优秀干部,在第二次中越边境大排雷行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有着一手让人叹服的排雷技术。这次排雷行动开始后,他也是毅然走进昔日建功的战场,来了却心中对南疆雷患的那一份难以放下的牵挂。

“不怕艰难困苦,不畏伤残牺牲,不计个人得失,勇扫雷障为人民!”扫雷三队门口宣传栏上几个醒目的大字,看似简短的几句,却是扫雷官兵誓死为人民扫雷的精神所在。在这种精神的传承下,英雄的扫雷队,孕育出的是扫雷勇士,是扫雷英雄,边疆人民可作证,大地青山可作证!

自去年6月以来,每当进入雷场作业,作为扫雷三队主官的蒋俊峰和殷炳汉两人心中都隐隐作痛——2016年6月4日下午,队里下士程俊辉在60多度陡坡进行作业时,脚下的山石突然崩塌,他跌落到30多米深的谷底,头部严重受伤,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把年仅22岁的青春永远定格在雷场之中。

战友的离去也成为每一名扫雷官兵心中难以抹去的伤痛,他们相信,边疆那一座座无名的青山定是无数革命烈士那英勇的身姿,作为不朽的灵魂,萦绕在青山之上,使青山更加苍翠挺拔。

“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置身苍翠的青山中,迎着雷魔之地散发出的死亡气息,望着眼前这一群镇定自如、无惧无畏的扫雷官兵,让人不禁肃然起敬:生死面前、家庭面前,牺牲奉献是他们无悔的和平宣言。尽管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可这群年轻官兵一次次义无反顾地冲向雷场——“即便倒下,我们也要化作青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