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有面英烈墙,上面刻着1772个名字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达责任编辑:董玥
2017-03-30 14:11

一个名字,一场迟到65年的祭奠

工作之余,中国航空博物馆原馆长齐贤德喜欢去英烈墙转转,这个习惯始于2009年,英烈墙落成之时。

当时正值人民空军成立60周年,空军首长要求加强文化建设,中国航空博物馆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英烈墙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程。

这面高约4.5米、长约16米的墙位于中国航空博物馆南侧,前面是高大的“蓝天魂”雕塑,后面是内部被挖空、用作洞库的大汤山。松柏掩映,庄严肃穆。

英烈墙的西侧,有一面造型相同、镌刻着262名英模人物姓名的英模墙。两面墙合称空军英雄纪念墙,恰似战机的机翼,又像一双张开的翅膀。

齐贤德记得,英烈墙建设前,空军相关部门正在召集专家,梳理东北老航校至今牺牲的空勤人员和飞行员名单。一天,华龙毅的儿子、身材高大的华山看到了名单,皱着眉头说了一句:“名单上怎么少了一个名字?”

“少了谁的名字?”专家忙问。

“朱学才。”华山特意向父亲华龙毅打电话求证。

华龙毅是东北老航校时期的飞行员,在朝鲜战场上曾单机与敌军14架飞机浴血奋战,共击落击伤敌机4架,是我军空战史上第一个特等功获得者。

离休后,他开始断断续续地写自己的从战经历,提到了很多烈士的故事。华山从小就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

“1950年11月空4师成立后,我父亲曾在10团29大队,朱学才是他的第一位僚机飞行员。”华山回忆道。

1951年1月8日,朱学才在飞行训练中驾机进入前机尾流,不幸进入螺旋,坠地牺牲,年仅22岁。

“朱学才是抗美援朝时期空军牺牲的第一位烈士。”华山说,父亲口中的朱学才是个聪明、谦虚、细心的人,“他和江苏同乡、僚机飞行员纪正清,还有我父亲住在一个房间,3个人经常在一起讨论训练。”

2009年,英烈墙正式落成时,朱学才烈士的名字出现在了牺牲人员名单中。令华山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名字的出现,竟牵出了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

朱学才牺牲后,因为家庭路途遥远,部队要求战时保密,中断了与他的联系。几十年里,朱学才的兄弟姐妹几番寻找,均无所获。

“一定要找到学才兄葬在哪里呀!”2015年,朱学才的大弟,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从上衣口袋中掏出烈士泛黄的照片,反复嘱托他的外甥陈绕天。

3年前,陈绕天曾在网上发帖求援,贴出的照片中就包括刻有舅舅名字的英烈墙。

后来,陈绕天偶然在网上看到一位东北老航校家人的回忆文章和纪念册,里面均提到了朱学才的名字。经过多方联系,2015年3月,他终于得知舅舅的墓地在沈阳市棋盘山烈士陵园。

此时,距离朱学才牺牲已经过去了整整65年。

“学才舅啊,我们知道,你等得太久太久了。你可不能怪我们老朱家无能啊,你可不能怪你的父母不疼爱……”去朱学才墓前祭拜时,50多岁的陈绕天面对墓碑,一边流泪一边大声念出自己写的祭文。朱学才的弟弟,70多岁的朱五才在悲伤的朗读声中哭倒在地。

这场祭奠过后,华山才辗转联系上陈绕天,得知了烈士身后这段心酸的往事。那段时间,他第一次打开父亲华龙毅留下的笔录,震撼不已,“小时候听过的英烈故事全联系起来了!”

华山决定,只要父亲笔录里提到的人,他都要访谈一遍。

这一谈,他才惊讶地发现,几十年如一日寻找烈士的并不只有朱学才的家人。吉翔,驾驶汪伪政府“建国”号专机起义的飞行员之一,1946年6月7日在飞行训练中遭遇发动机停车,为保全飞机壮烈牺牲。直到2011年,他年近八旬的儿子吉廷俭才在牡丹江烈士陵园找到父亲的坟茔。

“奶奶,俺找到俺爹了……”为父亲扫墓时,头发花白的吉廷俭忍不住大喊一声。他的奶奶早已不在人间,去世前最后的愿望,就是找到吉翔的墓地。

2016年,华山和东北老航校后代共同发起成立东北老航校研究会。当年清明节,研究会组织250多名经历过老航校时期的前辈和后代、抗美援朝时期牺牲的飞行员家人去航博举行集体祭奠活动。其中,很多烈士家人都是第一次看到英烈墙,第一次知道亲人的名字被刻在墙上。

“这些名字,应该变成一个个被人们记住的故事。”华山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