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有面英烈墙,上面刻着1772个名字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达责任编辑:董玥
2017-03-30 14:11

不打仗时开追悼会,打仗马上起飞

英烈墙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裴楠/摄

翻阅着父亲的笔录,更多烈士的故事从华山的童年记忆中被打捞出来。这些故事大多集中在抗美援朝时期,烈士的名字如今被镌刻在英烈墙上,接受后人的纪念。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以刘震为司令员的志愿军空军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华龙毅的笔录中详细讲述了几位战友牺牲的经过。

1951年2月10日,朱学才牺牲后一个月,他的江苏老乡纪正清在一次实战训练中与美军飞机遭遇,纪正清驾驶的米格-15战机不幸被击中,壮烈牺牲。

“前面带队的苏联空军大队发现与美军飞机编队遭遇,指挥员命令迅速爬升占位,纪正清驾驶的僚机爬升仰角太大,又迎着阳光,因此被美军飞机击中。”华山说,当时的飞行员训练时间非常短,没有实战经验,却以血的代价在战争中成长。

“能不能帮忙寻找纪正清烈士的亲属?”时隔65年,华山在那通打给朱学才烈士外甥陈绕天的电话中请求。陈绕天一口答应下来,短短几个月,他就找到了纪正清的侄子、刚刚从棋盘山烈士陵园扫墓回来的纪国全。

半个多世纪后,两个从未谋面的江苏人,因为长辈之间的战友情促膝长谈,最后成了很好的朋友。

1951年10月16日下午,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华龙毅迎来了那场为空军赢得荣誉的战斗。在清川江上空,他驾驶米格-15战机与美军14架先进的F-86佩刀式战斗机周旋,击落、击中F-86各一架,自己也身负重伤,左肘被击穿,腿部中弹,最后一刻成功跳伞,落在平壤白云山上,被阵地上的39军战士所救。

“父亲被救后,恢复了很长时间,再次回到空4师时,已经是1952年4月。”华山回忆,当时华龙毅最想见的就是他的4号僚机飞行员陈书兰。

在华龙毅的印象中,这位亲密的战友聪明、机敏、善于第一时间发现敌情,任何时候都紧随长机、保护长机。上次激战,他一直目睹到最后一刻,直到自己跳伞才返航回去进行报告。

一天,华龙毅专程来到陈书兰所在的团,飞行员们知道战斗英雄回来了都非常高兴。

“您今天怎么来了?”他们兴奋地和华龙毅打招呼。

“我来看陈书兰啊!”华龙毅也显得很激动。没想到,话一出口,所有人都不吭声了。

“陈书兰牺牲了……”半晌,才有人告诉华龙毅。

啪地一声,这个尚未痊愈的老兵瘫坐在地上,不发一言。

“这样不行,你得哭出来啊!”不一会儿,赶来的航医焦急地说。直到这时,华龙毅才放声痛哭。

“战争就是如此残酷,好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华山说,从那以后,父亲就落下一个病根,一旦要哭就要哭得彻底,否则就不能哭。

今年89岁的老人于官堂也是那场战争的亲历者。1953年,空5师受命开赴位于安东(今丹东)的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于官堂当时是师领航主任。据他介绍,空5师是强击机师,此次入朝是为了配合38军阻击美军可能实施的清川江登陆。

后来,美军并没有登陆,空5师的周密筹划没能派上用场。但在丹东附近的浪头机场和大东沟机场,于官堂亲眼目睹了歼击机部队飞行员作出的牺牲。

“每天出战都有几架飞机回不来。”于官堂说,“早上吃饭的时候还在一起,降落时就有一两个人没能回来。”

空军成立之初,建军方针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空军”,第一批飞行员很多是从陆军选调的干部,“真枪真刀干过,作战很勇敢。”“不打仗的时候开追悼会,打仗马上起飞。”于官堂这样形容当时歼击机飞行员的状态。

然而,于官堂并不知道,他眼中勇敢的飞行员经常目睹战友牺牲,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悲痛和压力。直到晚年,那场战争的记忆还折磨着华龙毅。“父亲经常在梦中叫喊,有时甚至从床上滚到地上。”没有办法,家中总是有人在他睡下后把椅子挡在床边。

由于战况惨烈、部队几经调整,几十年后,一些牺牲飞行员的坟冢至今仍未找到,其中就包括华龙毅一直惦记的僚机飞行员陈书兰。

“英雄魂归何处啊?”华山不禁长叹。

去年东北老航校研究会组织英烈墙纪念活动,华山邀请了陈书兰烈士的家属参加,烈士的叔叔、弟弟、外甥、外甥女从东北坐火车到北京,“坐了一路,哭了一路”。

看到英烈墙上烈士的名字时,几位亲属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长跪不起,涕泪俱下。几十年来,这些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终于找到了可以给英雄下跪的地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