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有面英烈墙,上面刻着1772个名字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达责任编辑:董玥
2017-03-30 14:11

我想离父亲近一些

随着国土防空作战的胜利,飞行员群体告别了在战争中大规模牺牲的阶段。但每一年,牺牲名单的长度都在缓慢增加。

“这并不是说我们飞得不好,而是空军职业特有的特点。”王明亮说,“我们的飞行员每时每刻都在承担着生命风险。”据统计,许多西方国家在训练中损失的飞机架数基本与作战任务中的损失数量持平。

中国航空博物馆原馆长齐贤德介绍,英烈墙建成后,航博以每年10月1日为界线,搜集上一年牺牲空勤人员和飞行员烈士名单,把他们的名字镌刻在墙上。这些新增的烈士大多是在试飞、飞行训练、抢险救灾等任务中牺牲的。

很少有人知道,这面英烈墙还见证了一个博士女儿对试飞员父亲的思念和追寻。

39岁的杨欣保持着一个习惯,闲暇时,她会跑到英烈墙前默念心事,墙上刻着她父亲的名字——杨会禄。

杨会禄是一名空军试飞员,1982年12月16日,在某型新机试飞任务中,因飞机失事壮烈牺牲,年仅35岁。

“出事前天晚上,他把家里的活儿干完了,说明天有飞行任务要早点回部队,一点儿反常都没有。”杨会禄的爱人姜春梅回忆。杨会禄牺牲时,杨欣只有4岁,关于父亲的很多事情,她都是从母亲的讲述中听来的。

第二天一早,姜春梅把大女儿杨柳送到学校,把小女儿杨欣送到托儿所,自己刚到单位,车间里就有人喊,飞机掉下来了!

“出事儿了!”姜春梅心里一紧,手里的书掉到了地上。她赶紧跑出去开自行车锁,拿钥匙的手干捅了半天,却怎么也捅不到锁孔里。“这时车间主任叫我,说给我派个车送到家里,我一下子全明白了。”姜春梅捂着脸说,“天昏地暗啊。”

姜春梅和杨会禄1973年结婚,刚处对象时,姜春梅的父母觉得当飞行员危险,都不同意,两人却一见钟情。“杨会禄当时有个外号,美男子,皮肤特别白净、红润。”时隔35年,头发花白的姜春梅笑着回忆。

1973年,姜春梅和飞行员杨会禄结婚。

她对丈夫的第二个印象是技术过硬,爱钻研。飞机失事前,杨会禄所在的试飞大队派他去国外进行某型飞机改装培训。在语言不通、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他很快掌握了飞机的航空理论知识和驾驶技术。

“这么难他给学回来了,还带出了一大批飞行员。”姜春梅骄傲地说。

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夺走了这位天之骄子,也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幸福生活。

“父亲出事那天,妈妈哭得死去活来,姐姐也被大人搂在怀里不停地哭,没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杨欣说。直到后来,她才知道父亲的离去对整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丈夫牺牲后,姜春梅“既当妈又当爸”,一人扛起家庭重担。她把桌子上摆满书,墙上挂上地图,辅导两个女儿写作业,孩子睡了再去做家务。

冬天储存冬菜,别人家都是男人打头阵,她带着两个女儿往地窖里运白菜、土豆、萝卜,“孩子从上边给我递,白菜往下一扔,散花儿了,只能用绳子系住一棵棵往下吊”。

杨欣家里保存着两张照片,一张是父亲牺牲后不久姜春梅和两个女儿的合照,照片中的她把两个孩子拢在身前,像只翼护幼崽的荆棘鸟;一张是女儿长大成人后的合照,两个穿军装的女儿挽着她的胳膊,笑容灿烂。

“两张照片一对比,我几十年的甘苦都在里头了!”姜春梅说。

如今,两个女儿双双拿到博士学位,姜春梅到哪儿都挺着胸、抬着头:“我对得起你们的父亲了!对得起你们老杨家了!”

2010年,博士毕业的杨欣听北京的同学说,中国航空博物馆有面英烈墙,墙上刻着父亲的名字,当年国庆,她就陪着母亲赶到这里。

35年里,姜春梅年年到丈夫墓前祭扫,当年的哭天抢地已经归于平静。但母女俩在英烈墙上找到杨会禄烈士的名字时,满头白发的她还是流泪了:“老杨,国家没有忘记你们,空军没有忘记你们啊!”

2010年,杨欣(右)和母亲姜春梅在英烈墙前合影,墙上刻着父亲杨会禄烈士的名字。

本来,杨欣已经留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任教,但这次航博之行后,她思考许久,决定放弃大学教员的职位,申请到中国航空博物馆工作,加入空军。

“从看到英烈墙上父亲的名字那一刻起,我仿佛找到了父亲。”她在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里写道,“我长大了,我想去陪着他,让他知道他的女儿就在他身边,真的很想念他!”

现在,杨欣如愿以偿,成为中国航空博物馆信息资料室的一名工程师,忙完工作就跑去英烈墙,看看父亲的名字。姜春梅也搬到她的家里,帮忙照看外孙女。

每年清明节,她们一家三代都要去英烈墙前,看一看那个刻进生命中的名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