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清华校园里的退伍老兵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章正责任编辑:董玥
2017-05-24 09:38

清华学生去基层是不是理性选择

大学生当兵,是年轻人脑子一热的结果,还是理性的选择?

清华大学武装部部长熊剑平认为,如今入伍参军的同学是一个自信的群体。这些学生回来之后,领导力变得更强了,有的还回到学校带国防生。熊剑平介绍说:

“入伍之后,我们会安排清华大学的老师走访部队,听听同学的感受和部队的反馈,鼓励同学在部队中尽快成才。”

曾有日本交换生经历的女孩刘婷,2012年选择了入伍参军。退役回到学校,她并没有闲着,2015年9月和2017年2月,她两次带领清华国防生赴美国西点军校交流。刘婷说:

“2016年5月4日,我与穿着军装的他走进婚姻殿堂,晋升‘军嫂’,继续着从军梦、戎装情……”

门良杰是一个爱笑的男孩,记者在清华校园见到他。与很多人不一样,当兵退役之后,为了继续留在部队,他主动转为国防生,从数学系转到了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毕业后,到海军辽宁舰工作,随后再返回学校读研。门良杰说:

“我愿意留在部队,没有热血的口号,就是有一种感情在里面,希望走这条路。”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讲了一个故事,一名同学刚到部队觉得不适应,还向他抱怨称从小到大没有受过委屈。结果半年之后,主动给他发短信说自己熬过来了。这名同学还帮着部队修正了发射方面的部分程序,提高了发射准确率。

在史宗恺看来,大学生入伍,是学校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部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资源和组成部分,是培养可靠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的有效途径之一。

“什么叫锤炼?就是在高温中,把铁打成钢,打出不一样的品质,内心变得强大,才能独立地面对这个社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学生在军营的锤炼有利于忠诚、勇气、血性、荣誉等军人突出特质的形成,全面提升素质。”

这些年,清华大学的学生选择也在发生变化,2005年入伍大学生为两人,如今已达到每年20多人;清华大学在2008年仅有16名毕业生到基层公共部门工作,2016年有220名毕业生选择通过定向选调生的方式扎根基层。去基层,是很多清华毕业生的理性选择。

熊剑平直言,虽然清华大学当兵绝对人数并不多,但是能反映出当代青年的一种选择,体现了一种家国情怀,是青年中的榜样群体,是同学们身边的英雄。

“我对这批同学心怀敬意,不是我教育他们,是他们在教育我。”史宗恺感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