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郑州警备区干部马昕用部队好作风培育好家风

军中孝子带出全国“最美家庭”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温殿锋 本报特约记者 魏联军责任编辑:菅琳
2015-10-31 02:00

2014年5月11日,杨秀坤荣获郑州市“十佳母亲”荣誉称号,主办单位奖励一部智能手机,马昕在活动现场教妈妈如何使用微信。马涛

新闻背景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连着作风,家事连着国事。河南郑州警备区干部马昕身体力行,用部队好作风培育好家风,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认可。今年5月14日,全国妇联举行全国“最美家庭”揭晓仪式,马昕一家成为100户全国“最美家庭”之一。

乡下的爹娘进省城

望着专门腾出的一个房间,抚摸温馨的壁纸,感受冷暖空调,父母眼睛有些湿润:昕儿真的好孝顺!

2008年6月,马昕调入郑州警备区工作后,将父母从农村老家接来,让老人安享晚年。他和妻子特意添置了实木大床和崭新的被褥,还在床对面墙壁上挂了一台新买的高清电视。

1973年7月,马昕出生在河南省新蔡县一个偏远农村,从小跟父母学样子,养成了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好品格。1992年12月,19岁的马昕入伍到离家万里的新疆莎车服役,成了一名边防军人。

入伍后领到第一个月35元津贴,马昕全部寄给了父母。军校毕业后,每月工资都是给父母寄去多半。他还一直惦记着村上那些有难处的乡亲,逢年过节都要多寄一些钱,让父母给孤寡老人买些礼物。偶尔在电话上听说哪位亲邻遇上大的难处,他常常会帮上一把……据不完全统计,马昕入伍以来攒下的汇款单存根有130多张,无偿援助亲邻达23万多元。

23年军旅生涯中,马昕1次荣立二等功,6次荣立三等功,33次受到军级以上表彰,他是名副其实的军中骄子;用部队好作风和带兵经验建家管家,将四世同堂、拥有35口人的大家庭带成了全国“最美家庭”,他是名不虚传的孝子。

父母进了省城以后,马昕加班忙完工作之余,总是挤出时间陪父母逛街、旅游、聊天,不让父母品尝高楼大厦内的孤独。他每两个月都带父母体检一次。母亲杨秀坤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左眼失明等多种疾病,每天服用10多种药。马昕特意从药房买来几十个小药袋,将10天要服的药一一分装好,在每个袋子上标明早、中、晚,画上“1”“2”“3”分别代替,让认字不多的母亲按数字识别一目了然,放心服用。

一家人拧成一股绳

马昕兄弟姐妹6人,他在家中排行老五。相继成家分门立户后,不管哪个小家庭遇到大事,总愿意请他拿主意。

在马昕看来,帮兄弟姐妹们过上好日子,才能让父母真正放心地安度晚年。经他帮助引导,兄弟姐妹相继在郑州打工、开店,日子过得更红火。

兄弟姐妹都在郑州发展,2009年初马昕又动了一个念头:大家住到一个社区,离父母近些,遇到大事小情还方便相互照应。他们或买或租,都搬到马昕所在的交通路社区,早已分门立户的6个子女,又一次像石榴籽般聚拢在父母身边。

30多口人在一起如何相处?马昕借鉴部队管理模式,分工协作,家庭管理和建设人人有职责:他本人负责大家庭重大事务决策,以及老人看病买药、下一代思想教育、成长激励和婚恋指导;二姐马艳负责后勤保障、料理日常事务、调解成员之间出现的矛盾纠纷;大外甥杨威、大外甥女杨洁作为大家庭的创业先锋,支撑大家庭公共经济开支;侄子马涛、外甥女陈凌负责家庭会议的召集和会务保障,监督已定计划的实施,处理大家庭日常事务。

他们还制定家规家约,遇有重大问题全体成员一起协商,形成方案后分头落实。大家庭每月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春节召开年度总结大会,每个家庭成员在会上报告一年来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宣读下一年度的年计划和月计划,以便相互监督、共同提高。家庭成员过生日,大家主动祝贺,表达亲情,总结得失。

一家人拧成一股绳,人人奋勇争先。马昕大姐的女儿陈凌、二姐的儿子杨威、哥哥的儿子马涛,中学时不爱学习,时常逃课、泡网吧,一度让父母伤透脑筋。马昕先后动员杨威和马涛参军,经过军队大熔炉的淬火加钢,他俩都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