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战歌
—— 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著名艺术家阎肃的艺术人生三部曲之二
■本报记者 李国文 李建文 特约记者 郭洪波
初冬京城,雪映松枝。
空军总医院的一间病房里,仍然昏迷的阎肃安静地躺着。不大的房间里,《红梅赞》《我爱祖国的蓝天》《敢问路在何方》《军营男子汉》等十几首歌曲袅袅回响。曾经的呕心之作,如今成为呼唤这位老兵醒来的心灵之声。
85年走过的人生旅途,65年成就的艺术长卷,阎肃创作的一大批经典佳作,已融入这个伟大时代的滚滚洪流,与祖国的发展壮大同行。
拥抱大时代,高扬主旋律,他激荡了多少人的壮志豪情
阎肃创作的经典作品,何止《江姐》一部。国家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多次感叹:“他每个年代几乎都有堪称精品的代表作,甚至越老越红……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与祖国的发展壮大同行,这就是阎老永葆艺术青春的重要原因。”
“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水兵爱大海,骑兵爱草原,要问飞行员爱什么?我爱祖国的蓝天!”这首由阎肃作词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创作于1959年,唱出了飞行员的自信和豪迈,至今仍是空军官兵最喜欢的军歌,在群众中也广为流传。
1987年,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期,有的人下海经商,有的人一夜成名。面对改革开放大潮,怎样唱出军人的时代风采?阎肃深入军营采风创作了《军营男子汉》,以战士的独白阐释从军光荣,唱出了改革开放初期官兵的精神风貌;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激励人们“敢试敢闯”的精神,他用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激发人们冲破思想枷锁、勇于探索实践的豪情壮志;
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在渐渐淡化,他用《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新时期的北京变化越来越大,他用《北京的桥》《前门情思大碗茶》《唱脸谱》等系列京味歌曲,唱出了“海归”的故乡情思;
香港回归,他用《香江明月夜》诉说着洗刷百年耻辱、游子重回祖国母亲怀抱的激动与自豪。
一首歌,一部剧,一台节目,能作为一个时代的艺术记忆留存下来,源于创作者对时代的主动拥抱、深刻把握和热情赞美。阎肃的作品标记了时代精神坐标,也触动了时代发展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