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

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网责任编辑:菅琳
2016-01-18 10:57

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同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41年1月20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发言人名义发表谈话,揭露国民党当局的反共阴谋,抗议其武装袭击新四军的暴行,要求国民党当局以大局为重,取消1月17日的反动命令,惩办祸首,释放叶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也纷纷集会,强烈声讨国民党顽固派的罪恶行径。八路军、新四军做好了随时反击国民党顽固派武装进攻的准备。同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四军新军部在苏北盐城成立,随即将全军整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第一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兼)、政治委员郑位三;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政治委员曾希圣;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治委员罗华生。全军共9万余人,继续坚持长江南北的抗战。

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提出在政治上取攻势、在军事上取守势,坚决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正确方针。周恩来领导南方局在重庆同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坚决斗争,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1月17日,周恩来为皖南事变向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提出质问和抗议,并打电话怒斥何应钦说:“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当《新华日报》关于揭露事变真相的报道和社论被国民党当局扣压后,周恩来立即题写“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登在被扣稿件的位置上,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进行了有力的声讨。周恩来还领导南方局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散发传单等方式,向各界人士公布皖南事变的真相,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面目。

共产党的正义自卫立场,得到各界人士、民主党派的同情和支持。宋庆龄、柳亚子、何香凝、陈友仁等国民党左派人士,为皖南事变在香港发起抗议活动。宋庆龄等致函致电蒋介石及国民党中央,谴责“剿共”内战违背民心,已“引起国人惶惑,招致友邦疑虑”;要求他们“慎守总理遗训”,“撤销剿共部署,解决联共方案,发展各种抗日实力,保障各种抗日党派”(宋庆龄、柳亚子、何香凝、彭泽民致“蒋总裁暨中央执行委员监察委员诸同志”函,1941年1月12日)。各民主党派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动也表示不满和愤慨。章伯钧等同周恩来等交换意见,准备成立民主联合会,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同中共合作,共同推进民主改革和反对内战。在国民党内部,也有很多人不赞成蒋介石打内战。孙科对时局表示忧虑。张治中向蒋介石上万言书,痛陈对中共问题的处理失策。海外华侨也反对分裂。华侨领袖陈嘉庚致电国民参政会,呼吁团结,反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在国际上,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不仅为苏联所反对,美、英等国也表示不满。2月中旬,美国政府正式向蒋介石声明: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各种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

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陷于空前孤立的形势下,不得不收敛其反共活动。1941年2月,蒋介石加紧筹备于3月1日召开的国民参政会第二届会议,企图通过邀请中共参政员出席以粉饰门面,欺骗舆论。中共参政员拒绝出席这次会议。3月2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重庆的中共参政员董必武、邓颖超致函国民参政会,提出承认中共及民主党派和陕甘宁边区的合法地位、释放皖南事变中所有被捕干部战士等十二条要求,作为出席会议的条件。共产党的坚决态度,赢得中间势力的拥护和支持,迫使蒋介石在第二届参政会上表示“以后再亦决无剿共的军事”。3月8日,国民参政会仍选举董必武为驻会参政员。3月14日,蒋介石约请周恩来面谈,答应提前解决国共间的若干问题。至此,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并没有达到打击共产党、消灭新四军的目的,反而惊醒和教育了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人们,孤立了自己。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维护抗战大局的态度,赢得了多方面的同情,扩大了在群众中的影响,提高了在全国的政治地位。

皖南事变的恰当处理,再次证明了中共中央对国民党顽固派采取的策略方针的正确性。这次斗争的经验说明:第一,“任何的人民革命力量如果要避免为蒋介石所消灭,并迫使他承认这种力量的存在,除了对于他的反革命政策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便无他路可循”。第二,在日本侵略者深入国土的情况下,中日民族间的矛盾依然是基本的,国内阶级间的矛盾依然处在从属的地位。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政策的斗争,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保卫人民抗日力量,争取中间派,制止国民党顽固派的分裂、投降和发动内战的阴谋活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三,在同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在不损害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原则下,作适当的让步是必要的。正是由于在“佳电”中的适当让步,使党在皖南事变后取得了转入政治反攻的主动地位,并使中间派了解共产党的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从而取得他们的同情。

新四军皖南部队的严重损失,主要是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政策造成的。从共产党内来说,则与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新四军主要领导人项英的错误有关。应当肯定,项英在领导新四军的工作中有着不可抹煞的功绩。他和叶挺、陈毅等人一起,在短时期内把极为分散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进行集中整编,组织部队奔赴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积极进行部队建设,使新四军不断发展,并领导了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工作。但他对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认识不足,在敌占区未能放手发动群众,对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敌后发展”的正确方针理解不够,贯彻措施不力。他存在着以皖南为中心,待日军向浙赣路进攻时向南发展,恢复原南方根据地的不切实际的思想。1940年10月以后,当国民党顽固派进攻新四军的迹象已经十分明显的时候,项英对皖南部队的北移,迟疑犹豫,结果丧失迅速东进或北移的有利时机。在部队北移受阻后,又指挥失当,因而未能粉碎国民党的围歼,致使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遭受严重损失。

1941年5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改称中共中央华中局,同时成立新四军军分会,刘少奇为华中局书记兼军分会书记,华中局委员为饶漱石、陈毅、曾山,新四军军分会委员为陈毅、饶漱石、赖传珠、邓子恢。在华中局领导下,先后成立了江南、苏中、淮南、淮北、苏北、鄂豫皖、浙东、皖江、苏浙等区党委。1942年2月15日至3月5日,华中局召开第一次扩大会议,刘少奇作了华中三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等问题的报告。他强调必须继续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巩固各抗日根据地,加强和聚集力量,以便在适当时机反攻敌人,争取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和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后,华中敌后抗战出现了新的局面。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