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理论是数据凿刻的作品
看上去很美的战法,为什么不能落地开花?那一刻,陆航飞行员邓海涛心里打翻了五味瓶。
集团军组织作战理论研究,他大胆提出“机降攻击、夺占要点”的新战法,引起广泛关注。没过多久,他受领任务:“结合年度实兵演练,实地验证新战法。”
然而,意外接踵而至:地面分队携带的各型装具,要么尺寸不合无法装上直升机,要么载重超标无法起飞;陆航分队对运载任务的耗油量、载重量分析不足,一架直升机还没到达目标地域就突然发出燃油不足告警……
现场指导的一名集团军领导坦言:“在细节处出错,根本原因是缺乏科学可靠的精细标准。搞军事理论创新,如果是坐而论道、泛泛而谈,再漂亮都是纸上谈兵!”
的确如此。科学编配装备物资,离不开详细的载运数据;合理补充载重飞行油量,离不开精确的计算分析;了解机降着陆的极限坡度,离不开反复的试验摸索……邓海涛慢慢悟出了道理:“一个实用的作战理论成果,一定是大批试验数据一点点凿出来、磨出来的!”
一场军事理论集中论证就地展开。他们对集结装载、空中机动、开辟机降场、地面展开等10个作战环节逐一进行定量分析、精确计算,比对大量试验结果,总结得出30多组经验性数据。
据介绍,该集团军每年都要精心选取多个“典型作战行动”,采用试验论证、数据分析等手段,围绕指挥控制、力量编组、基本战法、综合保障等方面组织系统深入研究,形成了1100余个实案化研究成果。
作战理论是必须淬火的“剑胎”
前年实兵演练,突降大雨,某装甲旅炮兵群群长关建伟眉头紧皱:“阵地潮湿泥泞,火炮万一撤慢了,后果不堪设想!”
旅司令机关经过对比分析后,选定“信火一体”战法——通过电磁力量的同步压制,挡住“敌人的眼睛和耳朵”,为炮兵争取时间!
哪知激战正酣时,导演部一道裁决下来:炮阵地遭“敌”火力覆盖,战损40%!
一名执行导演十分惋惜地说:“红方‘信火一体’战法很新颖,可惜只考虑信息压制没有考虑信息防护,电磁干扰队被蓝方发现打击之后,炮兵的‘电磁保护壳’也就不复存在了。”
“实战炼真金。不拿到演习场里熏一熏硝烟,闯一闯敌阵,就不知道我们的军事理论创新成果究竟是合格品还是残次品!”演练归来征尘未洗,旅长陈晓楠带着司令机关连夜升级“信火一体”战法。
去年,该旅远赴南方某训练基地进行跨区对抗演练,炮阵地开火后,干扰队不仅对“敌”侦察力量进行“软杀伤”,而且将坐标提供给炮兵群,让火炮同时展开“硬摧毁”——火力和信息力相互保护,无往不利,一场大胜让大家笑逐颜开。
这些年来,该集团军接连参加跨区对抗、联演联训等数十次实战化演训活动,在真打实抗中不断对军事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实践运用、试错完善,总结出步兵、装甲、炮兵、陆航等10多个兵种的120多个战法,30多个优秀成果被上级推广。
(《解放军报》2016年05月20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