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专家丁世芳创多个“第一” 最看重党员身份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彭绍荣 刘天元 唐黎华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6-22 05:10

追寻心中那最美的身影

——解读丁世芳矢志不渝信党爱党跟党走的人生追求

■彭绍荣 刘天元 本报特约记者 唐黎华

丁世芳(左三)与中青年骨干查看患者病情。刘天元 摄

走进广州军区善后办所属武汉总医院的门诊大厅,一块电子屏上滚动显示各科室专家的照片和简介,心血管内科主任丁世芳的照片就在其中。

“您入党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记者直奔主题。“为了追寻心中最美的身影。”丁世芳不假思索地回答。

丁世芳告诉记者,她的母亲15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也曾是一名在部队工作的优秀党员。父母的身影给她留下了对党最直观的印象。

因为父亲工作的特殊性,童年时的丁世芳经常跟着父亲“转战南北”,常常是刚熟悉一个地方,又搬到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地方。虽然生活条件一次比一次艰苦,但父母没有丝毫抱怨,总是尽心尽力干好工作。

“心中有崇高的理想,身上散发着蓬勃的朝气。”丁世芳感慨道,“那时,每次目送父母去上班的身影,我总觉得那是世上最美的身影。我就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们一样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87年,丁世芳从西安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当时,导师建议她留校任教,不少地方知名医院也向她发出了热情邀请。最终,她选择了军营,来到武汉总医院。

“我是听着军号声长大的,对军队有着特殊的感情。同时也觉得,参了军起码算半个党员了。”谈笑中,丁世芳道出了当年的初心。

然而,入伍后的丁世芳,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递交入党申请书。“原因很简单,因为与父辈相比,与身边老党员相比,我感觉自己离党员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她坦诚地说。

丁世芳说的这个老党员,就是她当时的科室主任马大波。马主任是单位的老先进,对工作兢兢业业,对技术精益求精,数十载如一日。

回忆起20多年前的往事,丁世芳记忆犹新。一次,马主任带她为上海一家公司老板安装心脏起搏器。术前,病人家属送来厚厚的红包,被马大波退了回去。家属顾虑重重,对马大波说:“您不收下,手术就不在这里做了。”马大波诚恳地说:“我收了你的红包,你背后不仅会说马大波不咋的,还会说军队医院太黑了,甚至会说共产党变质了;我不收你的红包把手术做好,你不仅会感谢我,还会感谢军队、感谢党。你说我该收吗?”马主任的形象就这样定格在了丁世芳的心中。

为了早日达到党员的标准,丁世芳加倍努力提升自身素质。科室查房,她早早就等在那里;誊写病例,她绝不放过任何细节;病情讨论,她从不缺席。很快,她就成长为科室骨干。

虽没有写入党申请书,但其实丁世芳早已在心中打过无数次腹稿。有时,她还会把想对党说的心里话及时记在笔记本上。在丁世芳家中,记者看到了几本泛黄的本子,记录的话语就仿若一束束信仰的火苗:“我渴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可我也深知自己的差距”,这是她在读本科时写的;“研究生学历不是我的头衔,更不是入党的砝码,相反学历高,入党标准应更高”,这是她到医院工作后写的……

1991年12月,丁世芳递交了人生中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厚积薄发,很快,科室党支部批准了她的入党申请。当时发给她的第一本党章,至今被她珍藏着。

入党后,她学习工作更加努力。她坚持读完博士,并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全美心血管内科医师职业培训,领衔完成的治疗方法先后创下多个第一:全国首例“房室结阻断加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顽固性快速型心房纤颤”、全军首例“双心室三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科室的护士们告诉记者,每次去病房查房,丁世芳一定会把白大褂整理得利利索索。她解释,医生干净整洁、有精气神,病人的心情也会好一些。心血管疾病病情瞬息万变,及时救治很重要,所以,她的手机从不关机。前年除夕夜,丁世芳查完房刚回家,一位病人心脏病突发,单位电话打过来,她二话不说就往医院赶……

中国医师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军优秀共产党员……面对各种荣誉,丁世芳说,自己最珍视的还是“共产党员”这个至简至重的称谓。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该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被反复提及。当年,在美国研修期满,眼见丁世芳在学术和临床上的优异表现,她的导师、国际著名心脏学专家代格斯教授主动挽留,并为她的爱人和女儿递交了去美国定居的申请。导师说:“留下吧,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然而,丁世芳婉言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阵地——武汉总医院。

“想清楚自己从哪里来,自然会明白将要到何处去。”临别回眸,匆匆赶往病房的丁世芳,留给我们一道美丽的身影……

(《解放军报》2016年06月22日 01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