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利,驻香港部队某旅特战一连班长,中士军衔,党员,曾多次被旅里评为练兵尖子、三八红旗手。
不输男兵
两名男女特战队员格斗正酣,女队员倏地一个闪躲勾拳,直抵对方脸庞,鲜血瞬间从男队员鼻孔喷涌而出。
在特战一连看训练,让你的心始终悬在嗓子眼,手心直冒冷汗。为啥?攀登训练不系安全绳索;格斗真打实摔,摔落的身体能把地面砸出坑,呼呼响的匕首是锋利的真刀;机降不用八字环钥扣,手握绳索直接往下滑……
“我的鼻梁骨差点被你打断。”走下格斗场,受伤的男兵小声埋怨。
“我根本没用劲,你要不服,咱再来一场。”与他对打的特战排女兵张利话锋如刀。
她的霸气十足,让人很难与她4年前指如削葱、声似莺啼的话务女兵形象对接起来。
2011年初,张利被分配到驻军机务站女兵排当话务员,苦练加巧学,她凭借惊人毅力成为第一批上岗工作的新兵,半年接转上万次电话无差错,还练就了听声识人的本事,被身边战友誉为“听风者”。
2012年,驻地部队组建陆军首支女子特战排,张利毅然放弃轻松舒适的成长路径,第一个报名参加特战队员预选集训。
远在成都的父母听说自己的独生女儿要转身当特种兵,说什么都不同意。但张利一心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一名优秀特种兵,仅有满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敢吃苦、吃大苦的胆魄与过硬的体能作支撑。第一次武装越野,尽管张利拼了命往前冲,结果却是最末。有战友笑说:“还是话务员的岗位适合你。”
张利眉梢轻轻一挑:“等着,你肯定会从我身上改变对女兵的看法。”
她自制一副20斤重的沙袋绑在小腿上,除了睡觉,从不摘下。小腿被沙袋捂出了疹子,痛痒难忍时,她就冲到操场上跑几圈,并称其为“挠痒痒”。
预选淘汰考核那天,上等兵张利取下沙袋,一马当先,成绩雄居60名队员之首,不仅优先进了女子特战排,还当上了班长。
“特战连是驻军的尖刀,咱们党员骨干必须做刀尖上的‘刀锋’,否则拿什么让战士信服。”张利相信有真本事,才能感召和引领身边战友。
格斗、攀登、射击等特战技能训练,张利主动找男兵比拼。
“跟男兵对打,女兵力量不够,我们就利用咏春拳的速度、寸劲、躲闪等技巧取胜。”张利笑眯眯地说。
一次, 张利正带着女兵练咏春拳和巴西柔术。一个男兵在旁边说:“你们都练3年了,花拳绣腿有啥用。”
张利忽地一个绑手杀颈,男兵还没反应过来,她的手已砍到他的脖颈上。然后,她笑着说:“如果用劲,这一招对方即使不死,也会重伤。”从此,女兵练咏春拳,连队再无人轻言没用。
第一次参加滑降训练,看到战友露怯,迟迟不敢出舱。她粲然一笑:“看好了,跟我学!”说罢,握住滑降绳唰地一声滑了下去。
“其实,不用八字环钥扣,手握绳索直接往下滑,我也是第一次。但我不能胆怯,必须用行动告诉大家,班长第一次行,你们也行。”
女子特战排组建3个月,张利带女子特战排首次亮相军营开放活动,从攀登、格斗、拳术到摩托车特技驾驶,赢得现场一片掌声与惊叹,被誉为“香江霸王花”。
在特战一连,男女兵的训练是一样的,除大纲规定的数十个课目,每人还必须完成连队拓展的十多个训练课目,训练强度有时连男兵们都喊吃不消。
“猎人训练”是连队每个官兵每年的“必修课”。单兵负重26公斤,连续5天4夜完成按图行进、特种射击、野战生存等10个课目、45项训练内容,每天休息不到4小时。最后,在身心极度疲惫之际,男女兵混编,5人一组,再推一辆3吨多重的猛士车行进5公里。
“云在山顶飞,脚下是悬崖、沟壑,脚上满是血泡,痛得钻心,有时觉得自己实在坚持不住了。”张利回忆,“但看见战友都在拼命向前,我就在心里一遍遍问自己,别人能行,我为什么不行,一边给自己加油鼓劲,一边咬牙坚持。”
现在,这名25岁的女兵,不仅精通机降、潜水、攀登等20多项特战技能,还是全连的格斗教练。
心声
谁言女子不如男
■张 利
战场上,军人没有男女之分,只有冲锋的战士。没有勇往直前的勇气与舍我其谁的霸气,就无法担起特种兵的使命。忠诚与血性,写在纸上,只有寥寥几笔,要注入青春和血脉,就必须接受千锤百炼。
(《解放军报》2016年07月05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