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凌:运-20之后,我军作战样式可能将有重大改变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公众号作者:徐勇凌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6-07-08 16:36

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

有人对运-20首装的解读依然停留在军种战略的层面,这样的认识高度一点也不奇怪。

即使是美国这样的航空大国,他们对于军事投送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在二战结束后。二战中,美国人认识到了战略轰炸能力对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但对于军事投送能力的认识则是在柏林危机之后。二战结束后,前苏联对柏林的封锁,影响到东西方战略的走向,美国决定要无条件地打赢这场封锁与反封锁之战。

当时,尽管美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最终柏林危机以一种彼此让步的方式结束,也让美国人深刻认识到军事投送能力对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性。正是在这样的技术认知的基础上,美国人开始上马C-130军用运输机项目。此后,他们用了5年时间走完了人类第一款军用运输机立项、研制、试飞、装备的完整周期,也为军用运输技术立下了一个基本规则,那就是:巨大的运载能力、远程投送能力、良好的起降能力和优良的战场适应能力。

为了追求运载能力,美国人相继研制出了C-141、C-5A、C-17。俄罗斯人在研制出伊尔-76之后,又疯狂地启动了安-125和安-225项目。在美苏战略竞争白热化的年代,美苏的大型运输机数量都达到了近千架的水平。这种白热化的竞争因为C-17的出现暂告一个段落。C-17将远程投送能力、战场适应性与信息化水平作为军用运输机的核心技术追求,为21世纪的军用运输机发展设立了标杆。

对于中国航空军工而言,新型军用大飞机项目的起点必须有很高的站位,同时要考虑到我们现有的航空研发能力。这样的战略定位决定了我们既不能走运八发展型的老路,也不能走脱离实际的高起点之路。伊尔-76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最好模板,而C-17的技术追求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选择,这样的技术思路决定了运-20项目的总体设计框架。因此,当2013年年初,运-20高调亮相的时候,它的基本外形和定位没有超出专家的预测,唯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它的首飞会来得如此之快。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