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无冕“将圣”三年后被补授上将军衔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陈浩 袁馥蓉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6-11-18 05:54

重膺将衔显荣光

克拉玛依、四川盆地、松辽盆地……李聚奎对石油勘探开发进入了一种痴迷的状态。1958年,石油工业的“二五计划”操碎了李聚奎的心,“大跃进”运动对计划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让向来实在的他犯了愁,为此,他和有关部门多次协调,正当他审议材料、苦苦思量之时,一个消息飞至而来:中央决定他与总后勤部政委余秋里对调,重回部队。

如果说3年前离开部队时的心情是忐忑难安,如今却是纠结难舍。这些年全身心地投入,李聚奎和石油工业紧紧相连,早已决心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奉献给这份事业。

而部队是他成长进步的地方,有亲密的战友,有难忘的回忆,但再次回到这个大家庭来,实在是太突然,还是没有任何准备。可工作的痴迷影响不了他对大局的清醒认识,在个人工作安排上,他从来不多要求,都听组织的安排。

1958年2月,李聚奎回到部队,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重披戎装,为他补授军衔的事也提上了军委的议程。之前他被暂评为副兵团级,按照标准,对应授予的是上将军衔。

1955年1月16日,彭德怀、罗荣桓写给毛主席的《关于元帅、大将、上将问题的报告》,李聚奎在列。

当时,评定大将没有明确的标准,但一般应当是重要武装起义的参加者、重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主要红军部队的创建者、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及主要抗日武装的领导人、解放战争时期各大战区部队领导人、全国解放后授衔前的总部主要领导人。

李聚奎参加了平江起义;参与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土地革命时期是红一军团一师师长,是这支“长征”开路先锋的领军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参谋长、抗日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他又任西满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等职;建国后,他还参加了抗美援朝,现在又担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

按李聚奎现在的级别和这些年在石油工业部作出的卓越贡献,资历当在上将之上。1955年评定的一些上将,如黄永胜、邓华、杨得志,过去也都在他手下当团长、团政委,评他为大将,资历上是够的。

关于如何给李聚奎定衔,对总干部部而言,的确是一个难题。但是,大将军衔名额只有10人,不便轻易增加。组织上正准备做李聚奎的工作,他就传来话:“就低不就高,上将就行!”问题在高风亮节中迎刃而解。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