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民族气节,照亮心灵的灯塔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王忠波 责任编辑:马嘉隆
2020-08-18 11:28:15

不朽的精神,照耀民族复兴的道路;不屈的气节,赓续民族精神的谱系——

民族气节,照亮心灵的灯塔

■王忠波

风雨如晦,使命如山;国家有难,英雄出发!

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优秀的中华儿女们挺起胸膛,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人人抱定必死之心,奋力驱日寇于国土之东。成千上万的英雄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面对侵略者的屠刀慷慨赴义,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今天,当我们瞩目鲜艳的五星红旗,耳边响起铿锵的《义勇军进行曲》,胸中涌起激昂澎湃的热血,不仅是对那段民族苦难史的深刻铭记,还有对英雄精神的永远传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14年抗战,艰苦卓绝,千千万万人前仆后继,或战死沙场、或毁家纾难,一个人倒下了,千百人站起来!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空前爆发,为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气节,凛然正气、高风亮节也。气节乃生命之脊梁、民族之魂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排除万难、压倒敌人所依仗的重要精神气质。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从“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到“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气节”二字经过世代培育、弘扬和传承,成为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顽强屹立、生生不息的灵魂,被一代又一代心怀正义、心系家国的中国人奉为做人的脊梁。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1940年9月6日,在冀西井陉,妇救会主任吕秀兰带领的抗日队伍,不幸被日军包围在挂云山。突围失败后,她和5名战士纵身跳崖,壮烈牺牲,其中儿童团员康三堂年仅15岁。1943年5月5日,在晋西和顺,日军重兵合围八路军总部,后勤部参谋主任曾仁文带领警卫部队战至剩下6人。弹尽粮绝后,他们跳下壁立千仞的阳曲山,英勇捐躯。抗战艰难之时,安县青年王建堂请缨参军杀敌,老父亲王者诚送给儿子一面白布大旗,旗的正中竟是一个斗大的“死”字!旗子左边的小字写道:“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这义,就是民族之气节。

节之所具,力之所趋。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的任常伦,用刺刀同敌人展开搏杀,直至壮烈牺牲;第41军代军长王铭章苦守孤城,血战4日,身中7弹,以身殉国;山东滕县城破,300多名重伤的川军子弟,拉响手榴弹,宁死不落于敌手;马本斋母亲绝食7天,宁愿活活饿死也不愿写信劝子投降;湖南湘乡人杨让德坚守民族气节,拒绝出任县维持会长,一天之内杨家8条生命为国殉难……浩然之正气,慑匪寇而立威名;崇高之气节,动苍穹而震寰宇。正是这些英烈们的凛然之气概、不屈之节操,诠释了中华民族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和胆魄,书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恩格斯说过,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是我们的一切。在抗战胜利75周年这个时间节点鉴往察今,中华民族无数英雄儿女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崇高气节,回首望去仍令人血脉偾张、心怀激荡。无私无畏、正气浩然的民族气节,震古往以烁今,惊天地而泣鬼神,历劫不灭、经难弥坚。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我们才能不畏凶险、以弱胜强,最后迎来胜利的曙光。

不朽的精神,照耀民族复兴的道路;不屈的气节,赓续民族精神的谱系。气节对于革命军人须臾不可或缺,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使命感,革命军人才会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旗帜鲜明,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政治态度勇于亮剑,敢于斗争;才会在面对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时,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勇于担当,敢于胜利。今天,我们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奋斗,更应砥砺民族气节,传承英雄之志,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在新的征程中夺取新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