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梦见妈妈和弟弟
老红军刘中新早年参加红军,经长征到达陕北。1937年5月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他曾给家里写过信,并且收到了回信。抗战全面爆发后,刘中新所在的部队改编成八路军115师,他先后在师政治部和343旅工作,并随军开赴山西、河北抗战前线。这期间他给家里写了几十封信,却始终没有接到家里的回信。1938年7月17日,他按捺不住思家的情绪,又给母亲写了一封5页的长信,其中说:
“在前天的夜里正在睡安〈稳〉觉的时〈候〉,忽〈然梦〉见了我的妈妈,妈妈以竟〔已经〕老得不像了。我就大喊起来,忽然喊了一声,同我在一块儿睡的同志听着了,他就叫惺〔醒〕我问我喊什么,我当时也说不出,仔细一想,原来是作了一个梦。
到上午吃把〔罢〕午饭的时候,我正在房子里卧着看书,忽然有一位同志说道:送信的来了!我听道〔到〕了就连忙跑到外边去看,我见有好多的家信,我看了半天都是另〔别〕人的,原来没有我的一封。人家接到了家信,把家里的情形都知道了,可是我的家里也不知什么样子,也不知我母亲和我弟弟的身体如何?夏季的收程〔成〕什么样子?希望你接到了此信速速回知为盼。”
刘中新非常关心战友的情况,他在信中跟母亲说:“我以前在家中出来的时候,一气〔起〕出来了三四拾〔十〕个朋友,现在也不知到何处工作去了,我在这里连一个也没有见到,也不知道咱们那里有回去的没有?你如果来信时完全说明为盼。”这三四十个朋友都是和他一起参加红军的,经过艰苦的长征,能够活着到达陕北的,应该不多。据了解,刘中新的家乡东固曾有2400多人参加红军,占全区总人数8000人的24.29%。由于当时东固区扩红支前工作做得好,全区青年踊跃参加红军,出现了整营(二三百人)整连(一百多人)去当红军的喜人局面。1930年10月攻克吉安后,曾有一次性两个营(500多人)参加红军的盛况,因此东固区曾被评为中央苏区一等模范区。据1934年的统计,在主力红军长征后,东固区青壮年劳力不足400人。新中国成立后统计东固区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400多人,无名烈士就更多了。
这封家书采用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信纸,朴实的文字中凝结着浓烈的思亲之情。刘中新有幸完成了长征,参加了抗战,后来的情况如何呢?据其亲属讲,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给家里写过一封信,并寄来一张穿军官服的照片,但不知什么原因,最终未能与家人联系上,这张照片后来也下落不明。因此,寻找刘中新便成了全家人一个盼望了几十年的愿望。
老红军重走长征路
在家书博物馆中陈列着老红军李真的一封家书,是1984年1月25日写给弟弟李振岐的,洋洋洒洒5页。他首先在信中告诉弟弟自己已从总后副政委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而且自己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次变动。紧接着,他用一大段文字,介绍了自己重走长征路的感悟。
李真是江西永新人,1918年生,少年辍学,成了放牛娃。12岁参加儿童团,1932年不满14岁就参加了红军。因年龄小,开始被分配在红军医院当卫生兵,不久调入师部卫生科当救护员,多次参加战斗,抢救受伤战士,1933年1月入党。1934年8月,李真随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长征。1935年4月任红六军团卫生部医务科政治指导员,后任军团政治部巡视员。红二、六军团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后,调至红十八师特务连任政治指导员。红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先遣队,转战数千里,突破敌人的多道封锁线,在黔西的乌蒙大山中回旋,强渡乌江天险和金沙江,翻越玉龙大雪山,通过阿坝草地,经过艰苦的战斗和行军,于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肃会宁东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随后,李真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李真在战争年代5次负伤,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离休后,晚年身患胃癌,却一直想着“要为社会、为人民做点儿什么。”1995年,他将自己珍藏了多年的名家字画拍卖,筹款56万元,全部捐给了永新县禾川中学兴建教学大楼,并带病亲自到南昌参加捐款仪式。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八十多年前,红军将士们抛家舍业,长途远征,音断书绝,喋血疆场。今天,人们能在博物馆里倾听他们的心声,追忆那血与火的岁月,感受意志的坚强和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