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领有多强悍?八位上将珍藏的长征记忆!

来源:“第一军情”微信公众号作者:贾永 刘建新 周志方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04-05 15:34

那八双苍老而坚定的眼睛,一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

尽管他们当中的最后一位,都已经离开了我们。然而,每当谈起长征,我们总会想起这八位老人曾经讲给我们的故事。他们是最后离世的八位参加过长征的开国上将。20年前,当我们沿着他们的足迹重走长征路前夕,他们用珍藏在心底的记忆,将我们带进了他们的青春岁月。

那一年,他们中间年龄最长的89岁,最小的81岁。他们是:萧克、王平、宋任穷、杨成武、张宗逊、张爱萍、洪学智、陈锡联。


萧克

硝烟遮不住青春的面孔——55位战将在抗美援朝胜利两年后,组成了世界上年龄最小却战伤最多的上将方阵。他们中间,90%参加过长征。

那个背影挺拔而倔强。令人难忘。

京城的第一场春雨骤然而至,仿佛涤去了一个季节里古老城墙上全部的积尘,催开的迎春花绽放成海,装点着整个都市,一直伸进一条深深的小巷。

萧克将军戴着一顶长檐帽,在雨后湿润的庭院里走着。独自一人这么走,已经许多年了。因为年迈,他走得并不快,但每一步都坚强而自信,且悄无声息。让谁都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位老兵。

走到一方台阶前,有人想搀扶他一把,被他拒绝了,自己迈动一双88岁老人的脚登上了那高高的石级。将军拒绝搀扶,因为他是一个一生都在枪林弹雨中走路的军人,翻越的山十倍百倍于他的年龄,千百次跌倒在崎岖的山路上,又千百次自己爬起来。从1958年开始,将军因为所谓的军事教条主义受到错误批判,直到1972年才重返军事舞台。虽然历尽坎坷,但将军的腰板一直硬朗,脚步迈得稳稳当当。

年轻的时候,萧克走路的样子一定疾步如风。1926年,他从军北伐,在叶挺的铁军里奋勇厮杀,远征的脚步一直走到南昌城头;1934年7月,他带领红六军团率先西征,把红色的战旗从井冈山下一直举到了六盘山之巅。他所在的那支队伍最早离开江西,最晚到达陕北。

由红二、六军团汇合而成的红二方面军,是唯一一支在长征的起点和终点人数保持基本不变的部队。它以善打运动战闻名,在黔西南方圆千里的乌蒙山区,二、六军团靠着两支脚,拖垮了敌军5个纵队的追剿。仅从长征线路图上可以看出,二、六军团极有可能是长征里程最长的部队。如果把红六军团长西征作为红军长征的序幕,萧克无疑是长征队伍里走得最远的人之一。

这位被国民党拿来与贺龙一起并称为“萧贺匪首”的红军将领,26岁担任军团长,28岁担任方面军副总指挥。在这一级的将领中,是最年轻的。

长征那一年,中央红军队伍里的宋任穷、张宗逊、张爱萍、杨成武、王平,平均年龄24.4岁。26岁的张宗逊先是担任中央纵队参谋长,接着又担任红三军团四师师长;25岁的宋任穷与陈赓搭档,担任干部团政委,此前就当过红五军团十三师政委;24岁的张爱萍任四师政治部主任;27岁的王平任红三军团四团政委。而20岁的杨成武,已经是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这个团是中央红军最精锐的团队之一,长征中一直担任全军前卫。

西山。几株饱罹山风却愈发挺拔的青松,环绕在杨成武将军的窗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让人打开窗户,接受我们的采访。

松风溢满厅堂,将军白发如银,精光闪烁。正是这双不老的眼睛,纪录过中国现代战争史上许多慷慨奇绝的画卷。老人回忆,1934年,广昌战斗撤退时那个清霜满天的秋天,我刚好20岁,长征开始了。到1935年10月,随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的陕甘支队看见黄土高原上中国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飘扬的镰刀斧头旗帜,我21岁了。

将军平静地说:“长征,我走了一年零两天。”

这367天,是一段怎样艰苦卓绝的日子啊!

美国记者斯诺这样评价长征:不论你对红军及他们的政治主张作何看法,都不能否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一场伟大的壮举……与它相比,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就像一次假日远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