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书先生的游击之路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鲍青 马景阳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05-26 09:56

1933年春,一封火急火燎的联名信,送到了南通纺织工学院教授马耀南的案头。

信函来自他的故乡长山县。士绅们恳请他回乡,执掌长山中学校印,言辞之中颇见拳拳盛意。

“马耀南以桑梓为重,向纺织工学院递交了辞呈,转陈了家乡父老的深情厚望,接着返回故里任教。这不仅揭开了长山中学历史的新页,也为黑铁山抗日起义埋下了宝贵的火种。”《马耀南传》作者高元盛说。

在黑铁山起义爆发即将80周年之际,轻轻拨动历史的齿轮,回溯渐行渐远的往昔,体味这个节点的历史意义。

不顾一切促成民众武力

马耀南请辞高校教授,出任中学校长,除了心中桑梓之情的驱使,也有教育救国理想的悸动。

马耀南自执掌教鞭,便将“教育救国”的匾额悬挂于校门之上。他一边延聘人才,一边筹资建设,学校面貌气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34年—1936年,长山中学连续三年会考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不同寻常的迹象,引起了教育厅长何思源的好奇。他到这里蹲点调研,了解办学奥秘。省政府主席韩复榘随后莅临,对马耀南大加赞赏。有了何思源和韩复榘的肯定,长山中学和马耀南一时名声大噪。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马耀南并未牵挂在心,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去了解和关注。当时中日关系紧张,马耀南随时注意着瞬息变幻的形势。他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十分不满,常在课堂上抨击,“不打日本,打内战算什么英雄”。

七七事变爆发后,马耀南组织师生募捐,悉数寄往前线,鼓励将士奋勇杀敌。“马耀南还组织师生演唱爱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和《满江红》,鼓舞抗日士气。”高元盛告诉记者。

眼看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国土接连沦丧,马耀南在积极支持抗日的同时,萌生了组织抗日武装的念头。

这种应时而生的想法,恰好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理念一脉相承。也正是它,支撑着我们这个古老多难的民族依旧傲然屹立。细读马耀南的笔记,这个念头的悄然萌发和渐次成形跃然纸上。他在“八一三”淞沪会战后的第三天,颇为自省地写道:“上海炮火异常凶猛,全国已进入血战状态,自顾在此安逸消闲,能不愧死!……自即日起应特别振奋,求有所报命国家,获取较大代价之牺牲,方不愧生于此世间。”

如何“报命国家”的忧虑,萦绕于他心头数日。到了8月20日,他终于思绪清明,将决心毅力诉诸笔端:“此时不便只身避难,只有不顾一切进行民众武力之促成。任何困难,准备忍耐下去。”

马耀南不愿“只身避难”,为的是“不顾一切”,促成“民众武力”。此种信念,他虽是书于日记,却时刻牢记在心。后来他毁家纾难,筹募物资,献身疆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