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书先生的游击之路

来源:大众日报作者:鲍青 马景阳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05-26 09:56

拉队伍上山打游击

马耀南组织抗日武装之际,两年前曾在长山中学任教员的林一山突然前来拜访。

林一山是带着秘密任务来的。当时中共中央北方局针对严峻的抗日形势,发出“脱下长衫,参加游击队去”的号召,制定分区武装起义的计划。可当时鲁北的起义中心,却一直是个难以填补的空白。

省委书记黎玉询问林一山:“发动敌后游击战,鲁北还没有中心点,你能不能找一个?”林一山稍加思索,便想到了马耀南。马耀南人品颇好,爱国心切,如今国难当前,争取他很有可能。为了解马耀南的意愿,林一山特意前来拜会。

林一山曾和马耀南共事半年,也算相知相交。林一山没有透露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但马耀南却开诚布公,亲自带林一山去乡间参观枪支,告诉他:“鬼子来了,我拉队伍上山打游击。”

韩复榘知晓马耀南在拉队伍,便建议派李耀亭去当司令。林一山提醒道:“如果部队被李耀亭控制了去,你辛辛苦苦搞的武装支持了军阀,而你却达不到抗日的目的。”马耀南本来就对腐败无能的军阀素无好感,便委婉拒绝了韩复榘的建议。

林一山在长山一共逗留二十余日。临别之际,马耀南请求林一山推荐人才来长山中学帮助自己。为了避开国民党特务耳目,马耀南要求来者必须是大学毕业生。

接下来,赵明新、廖容标、姚仲明等分两批应聘进入长山中学担任教员。

廖容标早先任过红军团长,此时化名廖之秀来到长山中学担任体育教员。

不过,廖容标很快就露出了“马脚”。有次打篮球缺人,学生非拉廖容标来凑数,他只好硬着头皮上场。为了不让别人抢到篮球,廖容标竟抱球跑了起来,场上球员和围观师生一片哗然。后来“体育教员抱球跑”的笑谈,便传到了校长马耀南的耳中。

马耀南改让廖容标课堂教授体育课。课上学生要求廖容标写板书。廖容标拿枪上阵是当仁不让的好手,提起粉笔却好似千斤沉重。他铆足力气,才歪歪扭扭写下一行粉笔字,这字迹不仅不规整,还掺杂了红军才用的简体字。满堂学生又是目瞪口呆。

廖容标只得向马耀南坦言自己的真实身份。马耀南非但没有任何责备,反而异常欣喜。他和廖容标商议,迅速开办一期抗日游击训练班,培养能打游击战的军事人才。

当时学校内有国民党特务活动,马耀南为掩人耳目,便将“抗日游击训练班”对外宣称为“长山中学民众夜校”。廖容标主讲游击战术,姚仲明主讲统一战线,赵明新主讲发动民众,其实和“扫盲识字”一点关系也没有。

1937年12月17日,日寇的7架飞机轰炸了长山周村镇。长山内的国民党军队自知难敌,准备随时撤离。马耀南闻讯后,和廖容标商议,决定趁国军准备撤退、日军尚未抵达的机会,发动起义,组建抗日队伍。

在起义地点选择上,马耀南和廖容标等人发生了分歧。马耀南主张将起义师生拉到长山的长白山一带。那里峰峦连绵,沟壑纵横,大小山头利于隐蔽。而且有愿意加入队伍的联庄会接应,可以解决队伍的吃饭、住宿、武器问题。

但廖容标主张队伍东上黑铁山,在那里驻扎起义。不久前建立的中共花山党支部,可以帮助起义队伍立足稳固,而且周围群众基础较好。

起初双方陷入了僵局。马耀南为顾全大局,同意了起义队伍开往黑铁山的建议,但他也进行了一些后续的补救工作。

后来的形势证明,马耀南的“补救”对游击队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