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彭雪枫的“三件宝”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叶介甫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7-10-11 14:39

第二件宝:《拂晓报》

彭雪枫以儒将著称。在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他和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彭雪枫曾风趣地说:“将来革命胜利了,我要当个新闻记者。”

1938年9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彭雪枫在支队东征干部动员大会上宣布支队随军报社成立。第二天上午召开第一次社务会议,彭雪枫以党报委员会主任身份主持了会议。在讨论报纸的名称时,有人提议叫“战斗”,有人主张叫“曙光”。彭雪枫说:5月间我们办了个“拂晓剧团”,“拂晓”代表了光明就要来临的意思,就叫“拂晓”吧!于是,报纸名称就被定为《拂晓报》。之后,彭雪枫欣然挥毫为《拂晓报》题写了报头,并撰写了题为《拂晓报——我们的良友》的创刊词。在说明报纸为什么定名为“拂晓”时,他满怀激情地写道:

“‘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要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

《拂晓报》9月29日正式创刊,第二天即随军出征。30日清晨,当一份草纸三版、油渍斑斑的《拂晓报》创刊号出现在整装待发的指战员们面前时,他们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此后,《拂晓报》就沿着支队东去征途,横越平汉,东渡黄水,征战在“涡河岸上”和“淮水两旁”。1939年12月5日《拂晓报》一百号纪念,毛泽东发来贺信,并亲笔题词:“坚持游击战争”。

1943年12月2日,《拂晓报》出版500期。当天,在师政治部举行出版500期座谈会。彭雪枫参加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了《贺〈拂晓报〉五百号——五年来之〈拂晓报〉的检讨》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以其“万感交集,欣慰莫名”的激动心情,回顾了《拂晓报》自随军进入敌后,“经过无数的艰难困苦,终于坚持了五年零两个月的长期过程而不懈”所取得的奇迹,发出了其中“包含着无限心血”的感慨!据四师老报人回忆,在彭雪枫所珍藏的那套《拂晓报》合订本的封面上,有彭雪枫亲题的“心血的结晶”五个大字。这是彭雪枫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拂晓”报人所作贡献的精确概括。

第三件宝:骑兵团

1941年8月1日,第四师在淮宝县(今洪泽县)岔河镇召开了师骑兵团成立大会,这是新四军唯一的骑兵团。该团的创建,是在仁和集会议上根据彭雪枫建议和反顽斗争经验教训而作出的决定,把师部骑兵连、特务团骑兵连和第十旅、第十一旅骑兵连、排集合起来,抽调各部队中机灵、勇敢的战士、通讯员甚至班、排干部充实到骑兵团。当时,全团仅有指战员250余名,所辖只有3个连队。

骑兵团成立后很快投入了紧张的军事训练,准备驰骋战场,杀敌立功。8月25日和9月29日,骑兵团于淮泗老陈圩子两次与土顽进行战斗,虽歼其一部,但亦暴露出训练不够、作战动作与协同不力的弱点,装具也不适应作战需要。由此,彭雪枫感到骑兵团还要下工夫来加快建设。他与师领导研究决定:首先,调熟悉骑兵的周纯麟任副团长(后接任团长)。周纯麟曾于1936年在红军第四方面军西路军受损后到达新疆,在喀什当过骑兵连长,学习过骑兵战术、技术及管理教育等。其次,拨淮北币3万元,解决马匹缺乏、马具不全、武器不足问题。再次,要周纯麟尽快拟订一个训练计划,开展骑兵团各项基本建设。

骑兵团经过整训,军政素质大大提高,以崭新姿态投入了新的战斗。1942年5月下旬,骑兵团第一、第三大队在泗县和泗阳县以北,痛歼从屏山、黑塔等据点出来抢粮的日伪军300余人,保卫了群众的夏收。此时正在师部开政工会的彭雪枫闻讯极为兴奋,他下令将俘虏押送到管镇师部,向政工会议献礼。参加政工会的全体干部看到骑兵团的胜利战果,纷纷表示热烈祝贺。

1942年11月,驻徐州日军十七师团和驻蚌埠日军独立十三旅团,在伪军配合下,向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师部对骑兵团下达命令:敌进我进,插到敌人后方和心脏地带去打击日军。

敌“扫荡”第3天,骑兵团打响了反“扫荡”第一仗。在日伪军驻守的泗县和青阳(今泗洪)之间的簸箕窑,骑兵团三大队从敌侧后猛袭日军,击毙日军小队长和翻译官等多人,俘获一部。青年骑兵丁翠红,一人就活捉了5个伪军。彭雪枫师长获悉骑兵袭敌的战报后,立即挥毫通报各部,命令再接再厉主动袭击敌人。

由于骑兵团不断获得作战胜利,威名远扬。人们唱道:“彭师长有三件宝,拂晓剧团、骑兵团,还有一张《拂晓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