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小陈入伍已两年,身体素质好,体能考核成绩优秀。前几日,在某次训练中突发头晕、胸闷不适,强行咬牙坚持后突然意识丧失倒地,战友呼之不应,立即给予冰块物理降温、补液等处理,紧急送往东部战区总医院。
医院迅速启动热射病绿色通道,将小陈收住热射病救治中心重症监护病房。不久小陈神志恢复清楚,但已回忆不了晕倒后的事,同时有尿量偏少、血压偏低等情况,经检查发现肝肾功能均受损,凝血功能异常,乳酸酸中毒,诊断考虑热射病。ICU热射病救治中心立即给予降温、补液、抗凝等对症处理,半小时后小陈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血压恢复正常,尿量有所增加。经3天积极救治,小陈体力有所恢复,肾功能正常,肝酶以及凝血功能也在逐渐好转,不久顺利归队。
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ICU许书添副主任医师认为,小陈发生热射病的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天气因素:今年南京前期气温比较低。这两天气温突然升高,同时温度很大,官兵还不能适应炎热潮湿的环境。二是小陈近两天感冒腹泻后体力明显下降,高强度的训练后更容易出现中暑和热射病。
热射病(重度中暑)是指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或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引起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器官功能障碍或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随着部队开展实战化训练,广大官兵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训练日益增多,如何预防热射病是维护官兵健康,提升卫勤保障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东部战区总医院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热射病救治中心刘志红院士提出热射病“四阶段一体化”救治体系并付诸实践,热射病救治水平有明显提高,但热射病救治的关键在于做好预防。
01、做好热习服
热习服是通过反复热刺激,使人体出现生理、心理、行为、形态方面的适应性反应,从而提高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即主动热适应。官兵进行热习服训练时,要在热适应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如先适应热环境下的低强度训练,再适应热环境下的高强度训练。这个适应过程一般需要10~14天。热习服达标后,发生中暑的几率会变小,即使发生也不会很严重。
02、不提倡带病参训
生病时身体抵抗力下降,在炎热天气下训练容易发生中暑。若官兵训练前出现身体不适,如感冒、发烧、腹泻,军医应及时评估其健康状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能否参加训练。训练前身体不舒服、服用过某些药物(如退烧药、抗生素等)、超重或肥胖、缺乏锻炼、有热相关性疾病的病史(中暑或热射病)等,都是可能引发热射病的危险因素。
03、重视训练间隙的降温
训练前和训练间隙可通过冷水喷雾、戴冰帽和冷颈圈、用湿毛巾和冰袋冰敷、将前臂和手浸泡在冷水中、饮用含盐的冰液体等方式降温。在烈日下训练时不要摘帽子。
04、补水补盐
口渴想喝水时,说明体内缺水量已达到体重的2%左右。如果缺水量超过体重的2%,极易发生中暑甚至热射病。官兵在炎热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时,要及时补水补盐。建议每小时补充含盐饮品0.5~1升,每天补水6~8升。可以通过尿量及尿的颜色判断补水是否足够。若尿量少或颜色深,说明喝水不够。这里为战友们介绍一些补盐饮品:“榨菜+矿泉水”组合、“电解质泡腾片+矿泉水”组合、口服补液盐及其他含钠盐饮料
05、备齐防暑监测“三宝”
防暑监测“三宝”分别为温湿度计、耳温监测仪、指脉氧检测仪,可以用来监测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机体核心温度及生命体征。此外,要备好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滴丸、十滴水、人丹、风油精等。
06、准备降温设备
建议官兵在训练前准备好热射病救援浴盆担架组合、贮水槽、医用冰帽、冰颈圈、冰毯、折叠水桶、冰袋等降温设备,用来进行紧急降温。
07、保证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可以使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放松,有助于恢复体力。战友们在野外环境训练时,可以通过佩戴眼罩等方式改善睡眠环境,从而保证睡眠质量。必要时可在军医指导下服用助眠药物。
08、关注重点人群
重点人群主要包括新兵、长期不锻炼人员、长期不在热环境下训练人员、未进行热习服训练人员、脱离热环境两周再次训练人员。这些人群的热耐受能力较差,一定要先进行热习服训练,并由卫生人员评估热习服效果及热耐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