惦念·心系边关
“很骄傲能为官兵做点事儿”
一天的巡诊结束,夜色悄然降临。
山路上一片寂静,只有汽车引擎低沉的轰鸣。车里,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野战医疗所文职人员汉英打了个哈欠。来到高原8个月了,这样白天黑夜连轴转、全身心投入巡诊任务已经成为常态,她难免有些疲惫。
时值秋季,但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已寒意袭人,官兵上呼吸道感染病症逐渐增多。医疗所要赶在国庆节前的窗口期,把周边驻训点位再走一遍,不然,越来越冷的天气将更不利于官兵伤病恢复。
车轮碾过地面的坑洼,陡然加强的颠簸驱散了汉英的困意,她回头看了一眼,大家没什么反应。“都习惯了。”汉英轻声感慨。
2012年汉英入职部队医院,2019年加入军队文职人员队伍。上高原、赴野外、进演训场……外出驻训这几个月,和十几年的从医生涯相比不算长,却有太多需要尽快适应的地方。她还清晰记得,刚踏上这片土地,高原反应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前往驻地的路上,她头痛欲裂,时不时用笔盖顶着太阳穴,想以外部疼痛抵消一些脑袋里的裂痛感。
相比环境的考验,汉英更难忘的,是坚守在这里的人。
生病需要住院,先问“什么时候能康复归队”;受了伤,第一反应是“会不会影响训练”……类似的故事,汉英在高原见证了很多。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故事背后,是官兵们朴实却炽烈的真情。
一次巡诊,汉英在边防连队看到了一双手,黝黑、粗糙、皲裂,十指末端都有裂口,完全不像一个年轻人的手。这双手的主人叫赵志康,是一名炊事员。每一次洗菜、颠勺时手上的裂口都会隐隐作痛,但他从来没有抱怨。为小赵诊治后,汉英常惦记着他的情况,不时进行随访。
作为一线医护人员,汉英坚持与官兵同行。战火弥漫的演训场上,她嗅着空气中的硝烟味,时刻准备提供专业卫勤保障;沙尘滚滚的巡逻路上,她坚持与官兵一起,用脚步丈量边防每一个角落……被任命为医疗分队队长时,汉英还未从高原反应和水土不服症状中恢复。即便身体不适,但汉英从未缺席外出巡诊,有时接诊时全身冒虚汗,仍咬牙坚持。在她看来,能为高原官兵守护健康,能帮基层军医和卫生员提高临床技能,能在服务练兵备战的强军事业中留下自己的平凡一笔,她感到很骄傲。
有时,就算忙了一天身心俱疲,汉英晚上偶尔还是会失眠。万籁俱寂时,望着窗外月光如水,汉英总会不知不觉将心思分成两份,一份“飞”到老家,牵挂着一家老小,一份则留在巡诊点位,脑海中不断闪现白天诊治过的官兵,想着他们什么时候能康复,还有谁需要长期随访。
月落星沉,晨光熹微,又是新的一天。踏着朝阳,汉英开始了例行查房。与往日不同,中秋时节,汉英又多了一项工作——根据之前了解的饮食习惯,把不同口味的月饼放到住院官兵的床头。在异乡、在战位,与各地战友共度佳节,汉英心头别有一番滋味:“在高原,有一种团圆叫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