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警惕!沉默的“心脏警报”与致命危机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罗永春 张鹏 富延斌 高红卫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25-05-17 18:23:30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成功救治一位因房颤引发脑栓塞的82岁患者刘奶奶。刘奶奶因右手腕骨折住院,晨起洗漱时突然左侧肢体不能活动,逐渐陷入意识障碍。值班医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第一时间联系神经外科卒中小组会诊。结合刘奶奶既往房颤病史及术后饮水少的情况,导致血液高凝的情况,神经外科医生迅速判断为卒中,立即实施支架加抽吸取栓手术,成功取出米粒大小血栓,使血管复通,刘奶奶最终康复出院,这一案例为大众敲响健康警钟。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全球患者高达3700余万例,中国和东南亚患病率居世界前列。正常情况下,心脏依靠规律电信号协调心房和心室收缩泵血,但房颤发作时,心房电信号紊乱,以350 - 600次/分钟的频率无序颤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血液在左心耳淤积,成为血栓形成的“温床”。值得警惕的是,约1/3的房颤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因体检或并发症才被发现,而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等都是重要危险因素。

房颤与脑栓塞紧密相关。作为房颤严重并发症,脑栓塞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占比20% - 30%。房颤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进入体循环,极易堵塞脑动脉,引发脑栓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出现偏瘫、失语甚至死亡。房颤患者患脑栓塞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且病情重、致残率高、复发风险大。

脑栓塞的危害与时间赛跑。大面积栓塞可致昏迷、呼吸衰竭,死亡率达30% - 50%;关键区域栓塞会造成患者语言或运动功能丧失;即便幸存,也会留下诸多后遗症。牢记“FAST”口诀(面部不对称、手臂无力、言语含糊、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把握住超早期溶栓黄金时间(症状出现后6小时内)至关重要,每延迟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而且出血转化的风险也逐渐升高。

预防房颤相关脑栓塞,抗凝治疗是核心。传统抗凝药华法林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且易与食物药物相互作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达比加群等,无需频繁验血,出血风险也较前降低10%左右。此外,控制血压血糖、戒烟减重等也必不可少。左心耳封堵术和导管消融术则为特定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房颤堪称“沉默的杀手”,脑栓塞是其危险“帮凶”。建议65岁以上人群定期做心电图筛查,高危人群可用智能手环监测心律。通过规范抗凝、控制基础疾病和健康生活方式,80%以上的房颤相关脑栓塞可防可治。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守护心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