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警惕“关节剧痛杀手”!这份基孔肯雅热防控指南请收好!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白冰珂 袁月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25-08-05 10:55:57

2025年7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发现一起输入性病例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截至8月4日,全省累计报告病例已突破4800例!但它的“核心症状”——关节剧痛,可能让人苦不堪言!别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疾病预防控制科特别提醒:夏季蚊虫活跃,外出旅游或户外活动时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一旦出现发热伴关节疼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一、认识“关节剧痛杀手”: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简单说,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一种由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它的名字很拗口(源自非洲语言),意思大概是“痛得直不起腰”——这就是它最让人害怕的地方!

(一)病原体:基孔肯雅病毒(CHIKV),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本身不算太顽强,不耐酸、不耐热,怕高温(56℃30分钟可灭活)、怕常用消毒剂(酒精、84消毒液等)、怕紫外线。但它在蚊子体内可是能活很久的!

(二)中招后的典型症状:

1.关节剧痛/关节炎(核心特点):这才是它的“杀手锏”! 手腕、脚踝、手指这些小关节常常遭殃,疼得钻心,让人走路都困难,甚至弯着腰!这种疼痛可能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严重影响生活。

2.突然发高烧:通常超过39°C。

3.起疹子:发烧后2~5天,身上可能出现红疹(像麻疹或斑丘疹)。

4.其他症状:头痛欲裂、全身肌肉酸痛、恶心、想吐、眼睛发红(结膜炎)等。

(三)高危人群:新生儿、65岁以上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者,这些人如果不幸中招,发展成重症的风险更高。

二、元凶是谁?蚊子是怎么传播的?

基孔肯雅热的传播主要依赖两种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偏好室内环境,常在花瓶、水缸等小型清水容器中繁殖,白天活动频繁;而白纹伊蚊(又称“亚洲虎蚊”)适应力极强,室内外均可生存,甚至能在树叶凹槽等微小积水中产卵,尤其喜欢在清晨和黄昏叮咬人类。在我国,白纹伊蚊分布更广,北至辽宁均有发现,是目前主要的传播风险来源。

病毒的传播遵循“人→蚊→人”的链条。首先,蚊子叮咬处于病毒血症期(发病7天内)的患者,吸入带毒血液;随后,病毒在蚊子体内经过2-10天的繁殖期,最终进入唾液腺,使蚊子成为“飞行注射器”。当带毒蚊子再次叮咬健康人时,病毒便通过唾液注入人体,完成传播。值得注意的是,1名感染者可能使方圆200米内的蚊子染毒,而1只带毒蚊子的存活期可达2周至1个月,期间可能反复传播病毒,形成持续扩散的风险。

根据《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我国按风险等级划分为四类地区:

Ⅰ类(高风险):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这些地区蚊子活跃期每年超过8个月,输入病例极易引发本地传播。

Ⅱ类(较高风险):涵盖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蚊子活跃期每年在6-8个月之间,夏季需严防输入病例。

Ⅲ类(潜在风险):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西藏、陕西、甘肃,虽有蚊媒分布但尚未报告本地病例,旅游返程后需特别关注。

Ⅳ类(低风险):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青海、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目前无传播蚊媒分布,相对安全。

关键提示:7-11月是传播高峰期,广东、云南等边境省份需重点防范东南亚输入病例,避免病毒在本地蚊群中扎根。

三、家庭和个人,防蚊灭蚊是硬道理!

防范基孔肯雅热,关键在于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链:

(一)个人防护:别让蚊子咬到!

1.穿衣有讲究:出门尽量穿浅色的长袖上衣和长裤,减少皮肤暴露。

2.驱蚊液是神器:暴露的皮肤上涂抹含有效成分(如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柠檬桉油OLE)的驱蚊液,一定按说明使用(特别是给孩子用的,注意浓度)。

3.家里建防线:装好纱窗纱门!睡觉,尤其是宝宝睡觉,一定用蚊帐!必要时,电蚊拍、蚊香、电蚊香液也用起来。

4.避开“蚊子饭点”:白纹伊蚊最爱在清晨和黄昏出来觅食。这两个时段,尽量少在树荫下、草丛边、凉亭附近溜达。

(二)清除孳生地:让蚊子减少繁殖!

防蚊灭蚊的关键在于彻底清除各类积水环境,建议每周开展一次“清积水大扫除”。首先,室内积水要及时清理,每天检查花盆托盘、饮水机水盘等日常积水容器,及时倒置晾干闲置的水缸、瓶罐等储水器具。其次,室外杂物要严格管理,妥善处置旧轮胎、泡沫箱等易积水物品,对暂时不用的桶、盆等容器建议倒扣存放或加盖密封。同时,要特别注意隐蔽角落,定期检查垃圾堆、绿化带中的积水容器,填平竹筒、树洞等自然积水处(可用沙子填塞),并督促物业清理建筑工地、地下车库等公共区域积水。此外,公共区域需要共同维护,督促物业定期巡查小区绿化带、下水道等公共区域,保持沟渠、集水井等排水设施畅通。

记住防蚊口诀:清积水,断根源;无孳生,少蚊患。

四、医院防线:早发现,防扩散!

医院是发现病例和防止病毒在医院里传播的重要关卡。

(一)早发现:预检分诊要仔细

所有发烧病人,医生都要问:发烧前12天,去过有基孔肯雅热的地方吗?如果去过疫区,又出现发烧、关节剧痛、起疹子,就要高度怀疑是基孔肯雅热!这类病人引导到发热门诊就诊。

(二)病人管理:隔离防蚊是关键

住进“防蚊病房”:确诊或高度怀疑的病人,必须住在有完好纱窗纱门(或者有空调、蚊帐)的病房里。

严防死守蚊子:住院期间,直到退烧且血液里没病毒了之前,绝对不能让蚊子咬到病人!病房里蚊帐要用好,必要时喷灭蚊药(病人得先离开)。

治疗:目前没有专门治疗的特效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缓解症状。

(三)医护人员防护:防蚊+标准预防

1.防接触: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等时,必须做好防护,戴手套、穿隔离衣(必要时)、戴外科口罩、戴防护面屏或护目镜(防喷溅),操作后认真洗手。

2.防蚊子咬医护人员!在蚊子多的时段或区域工作,建议在隔离衣外面的皮肤或衣服上涂抹驱蚊剂(注意看和消毒剂会不会冲突)。

3.医院环境要灭蚊:全院要定期检查灭蚊,重点清理诊室、病房、厕所、食堂、垃圾站等地方的积水。发热门诊和隔离区必须无蚊(装纱窗、配灭蚊设备)。

4.小心处理标本:抽血、送检都要按规矩来,防止泄漏或实验室人员感染。

5.垃圾严格处理:病人用过的医疗垃圾,必须当感染性废物处理。

(四)及时报告:发现基孔肯雅热疑似或确诊病人时,要于24小时内网络直报,如为输入病例须注明来源地区。

基孔肯雅热虽非高致死率疾病,但其带来的剧烈关节痛和潜在长期影响不容忽视。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可用的疫苗,面对输入性风险与本地传播隐患,最经济有效的武器就是防蚊灭蚊!从“翻盆倒罐清积水”的举手之劳,到旅行归来的健康监测,再到医疗机构的严防死守,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让我们携手行动,清除蚊虫孳生地,保护自身和家人健康,共同抵御“关节剧痛杀手”的侵袭!

伊蚊传播的疾病防控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