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别忽视孩子尿床等问题 可能是这个疾病的信号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盛玉霜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25-08-06 09:38:21

当孩子出现尿床、排尿困难等问题时,许多家长常误认为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或简单归咎于“孩子不配合”,然而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易被忽视的先天性疾病——脊髓栓系综合征,医学专家提醒,小儿大小便异常与骶尾部异常表现可能是该疾病的早期信号,需及时警惕并干预。

3岁以上儿童若每周尿床超过2次且持续3个月以上,需警惕病理性遗尿。正常情况下,儿童5-6岁时夜间遗尿现象应明显减少,若超过该年龄段仍频繁尿床,且伴随固定遗尿时间、尿床后难唤醒、白天尿频尿急等特征,需高度重视。5岁的明明(化名)从3岁起几乎每天凌晨尿床,家长起初以为是睡前喝水多,直到发现他白天也频繁尿湿裤子,且排尿时总是很用力,才带其就医。经检查,明明被确诊为脊髓栓系综合征,因神经损伤导致膀胱功能异常。术后随访显示,由于干预及时,其膀胱功能逐步恢复。脊髓栓系综合征导致的尿床,源于脊髓末端被异常组织牵拉,使控制膀胱的神经传导受阻,膀胱无法正常储尿和排尿,这类遗尿不会随年龄增长自行缓解,延误治疗可能造成膀胱永久性损伤。

如厕训练期间,若孩子出现尿线细弱、排尿中断、尿湿裤子且无法感知尿意等情况,可能是病理因素所致,脊髓栓系综合征会影响脊髓神经对尿道括约肌的控制,导致排尿功能紊乱,严重时还可能合并膀胱过度充盈、尿液感染等问题。与此同时,长期便秘(每周排便少于2次)、粪便干硬如羊粪、排便用力伴随肛裂,或出现不自主漏便,也可能是神经源性肠道问题的信号,临床数据显示,约60%的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会合并肠道问题,长期忽视可能引发肠道扩张、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脊髓栓系综合征常伴随骶尾部先天性异常,家长日常护理时需特别留意:皮肤包块或隆起,可能随年龄增长变大,按压时孩子可能哭闹;骶尾部凹陷或窦道,易积存污垢引发感染,部分可见毛发穿出;局部出现簇状黑毛或大片深色色素沉着。研究表明,约80%的患儿存在至少一种上述体征,这些由胚胎时期神经管闭合异常导致的表现,是早期发现疾病的重要线索。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与干预时机密切相关,6个月至3岁是手术松解的黄金期,此时神经损伤尚未完全不可逆,术后功能恢复概率较高。家长若发现孩子有上述异常,应尽快前往小儿神经外科或脊柱外科,通过腰骶部磁共振(MRI)明确诊断。需要强调的是,该疾病无法通过药物或康复训练根治,手术松解牵拉的脊髓是唯一有效方式,术后需长期随访,定期评估尿流动力学和肠道功能,配合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

专家呼吁,家长需摒弃“孩子长大自然会好”的侥幸心理,对持续3个月以上的异常症状保持警惕,早期发现、及时手术,能最大程度降低神经损伤风险,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