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游乐场里,5岁的乐乐在水池边追逐嬉戏时,突然浑身冒出大片红色风团,像被蚊虫叮咬后的肿块迅速连成一片,伴随剧烈瘙痒,他忍不住抓挠,风团反而扩散得更快,家长急忙带他就医,最终确诊为“急性荨麻疹”。夏季是儿童荨麻疹的高发期,这类看似常见的皮肤病背后藏着诸多诱因,掌握科学应对方法十分重要。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是儿童群体中高发的过敏性皮肤病,典型表现为皮肤突然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形态不规则如地图般蔓延,伴有明显瘙痒,这些风团通常数小时内消退且不留痕迹,却可能反复出现。更需注意的是,荨麻疹并非仅影响皮肤,3岁的朵朵在食用冰镇芒果后,不仅四肢出现风团,还伴随剧烈腹痛;7岁的明明被蚊子叮咬后,除局部红肿外,还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这些都是荨麻疹累及胃肠道、喉头黏膜的危险信号,需立即就医。
夏季之所以成为儿童荨麻疹的“重灾区”,与四大诱因密切相关。蚊虫叮咬是首要“元凶”,夏季蚊子、螨虫、跳蚤等昆虫活跃,其唾液中的异种蛋白进入儿童体内易引发过敏反应,就像乐乐在户外玩耍时被蚊子叮咬,数分钟内便出现风团,正是蚊虫唾液诱发的急性过敏。汗液刺激也不可忽视,儿童新陈代谢快、好动易出汗,汗液中的盐分、尿素等代谢物会刺激皮肤,若穿化纤衣物不透气,汗液堵塞毛孔更会加重皮肤敏感,6岁的壮壮在户外跑跳后,背部被汗水浸湿的化纤T恤闷出大片风团,更换棉质衣物并冷敷后才逐渐缓解。饮食与感染风险也会在夏季上升,生冷食物(如海鲜、冰饮)、热带水果(芒果、菠萝)易诱发过敏,同时儿童游泳、外出机会增多,接触病毒、细菌的概率增加,感冒、肠胃炎等感染也可能“激活”荨麻疹,4岁的琪琪在食用自助海鲜后,当晚全身出现风团并伴随呕吐,经查是海鲜过敏合并胃肠道黏膜水肿。此外,部分儿童对日光敏感,暴晒后会出现“日光性荨麻疹”,泳池中的消毒剂、户外花粉等环境因素也可能成为过敏原。
面对儿童荨麻疹,科学应对需兼顾紧急处理与日常预防。发作时,首先要止痒防抓,可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患处(每次5-10分钟)或涂抹炉甘石洗剂,同时修剪孩子指甲避免抓挠引发感染;其次要脱离诱因,立即带孩子离开蚊虫密集处,更换潮湿衣物,暂停可疑食物或接触物;必要时需及时用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剂型的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缓解过敏反应。日常预防则需做好多方面防护,防蚊方面要使用儿童专用驱蚊液,睡觉时挂蚊帐,避免带孩子去草丛、积水处玩耍;衣物选择上应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化纤材质摩擦皮肤,户外穿长袖浅色衣服以减少蚊虫叮咬机会;饮食管理需少吃海鲜、生冷食物等易致敏食物,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胃感染;同时要加强防晒,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帽子、穿防晒衣避免暴晒;还要保证孩子充足睡眠、适当运动以增强免疫力。
需要警惕的是,荨麻疹看似“小病”,但出现某些症状时可能是严重过敏反应的信号,需立即送往急诊,比如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提示喉头水肿,可能窒息),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可能是过敏性休克),持续腹痛、呕吐(消化道黏膜水肿),以及皮疹超过24小时不退或反复发作超过6周(警惕慢性荨麻疹)。
家长还需避开护理误区,比如认为“抓挠能止痒”,实则抓挠会刺激皮肤释放组胺,导致风团扩散、加重症状;觉得“吹风能缓解”,但冷热刺激可能加重过敏,正确做法是保持室温25-27℃、空气流通;误以为“不用药能自愈”,虽然轻微荨麻疹可能自愈,但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需及时用药或就医。
夏季是儿童荨麻疹的高发期,家长需警惕蚊虫、汗液、饮食等诱因,做好日常防护,一旦发作牢记“冷敷止痒、脱离诱因、及时用药”的原则,出现危险信号立即就医,通过科学护理让孩子安全度过炎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