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秋冬“藏”与“防”,老年人群“健康宝”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姜涛 史文艳 责任编辑:张诗梦
2025-09-04 22:44:21

秋冬季节交替,气温下降、空气干燥,老年人群因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血管弹性、呼吸道防御等能力减弱,心梗、脑梗、呼吸道疾病及跌倒风险显著升高,成为健康管理的关键“窗口期”。基于“秋收冬藏”的养生理念,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从衣、食、住、行、防病保健五方面制定实用健康攻略,助力老年人安全过冬。

穿衣上要做到分层保暖、防滑安全,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内层选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中层以羊毛衫、抓绒衣保暖,外层搭配防风防水外套,便于根据室内外温差灵活增减,同时重点保护头部、颈部、背部、腰部及脚踝,尤其足部需穿厚袜与防滑保暖鞋,避免“寒从脚起”。防滑与安全是核心,要选择鞋底深纹、防滑性能好的鞋子,雨雪天气非必要不外出;居家时浴室铺设防滑垫、安装扶手,清除通道杂物,外套优先选亮色或带反光条款式,提升昏暗环境可见度,降低意外风险。

饮食方面需坚持温和进补、均衡营养,以温补为主,忌燥忌腻,避免大量食用鹿茸、人参等燥热食材及肥腻火锅,优先选择山药、莲子、芡实等温和食材,推荐“秋补三色法”:“白”(银耳、百合、梨)润肺缓解秋燥,“红”(红枣、枸杞、牛肉)养心护血管,“绿”(菠菜、西兰花、菌菇)助消化、防便秘。同时要强化关键营养素摄入,保证鸡蛋、牛奶、鱼虾等优质蛋白摄入以维持肌肉量与免疫力,每日主动饮水1500-2000ml,以温开水、淡茶水、汤羹为宜,少喝浓茶咖啡,日照减少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保护骨骼健康。饮食细节也不能忽视,每餐七八分饱以减轻胃肠负担,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g,少用腌制、熏制食品,辅助控制血压。

居住环境需打造舒适空间、防范隐患,室内温度保持18-22℃,使用暖气、空调时避免直吹人体,搭配加湿器(定期清洁)将湿度维持在40%-60%,预防“暖气病”;每天中午暖和时段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降低呼吸道疾病传播风险。居家隐患要及时清除,保证走廊、卫生间照明充足,常用物品放在易取处;浴室、马桶旁安装牢固扶手,地毯边缘固定防止绊倒;使用煤炉、燃气取暖时务必通风,电热毯睡前预热、入睡关闭,远离易燃物。

出行需注意择时外出、适度活动,避免清晨极冷、夜晚或雨雪天气外出,优先选择上午9-10点、下午3-4点阳光充足时段,外出时穿戴暖和,雨雪天穿防滑鞋、使用手杖,走路放慢速度、减小步幅。同时要坚持适度运动,天气晴好时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户外活动,每次30分钟左右,以微微出汗为宜;恶劣天气可在室内做广播操、拉伸训练,还要抓住晴好天气,每天10点至15点让面部、手臂接受15-30分钟日晒,促进维生素D合成。

防病保健要秉持预防为先、科学管理的原则,积极接种疫苗,每年秋季接种流感疫苗,必要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降低呼吸道感染风险;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切勿自行调整药物,按时复诊。要密切关注身体信号,出现持续咳嗽、胸闷、头晕、肢体麻木、跌倒等情况,立即就医。此外,还需做好身心调节,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培养书法、养花等兴趣爱好;保证充足睡眠,遵循“早睡晚起”规律,晨起践行“三个半分钟”(躺半分钟、坐半分钟、站半分钟),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秋冬养生重在“藏”与“防”,老年人群通过科学调整生活习惯,可有效降低健康风险,为平安过冬筑牢防线,安享秋冬岁月。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干部诊疗科 姜涛 史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