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呱呱坠地,各项检查与护理随即展开。其中,“肌肉注射维生素K1”几乎是每个新生儿都要经历的一道流程。不少父母心疼不已:孩子看起来一切健康,为何非要挨这一针?
其实,这并非多此一举,而是宝宝出生后的第一道“止血防线”,为的是预防一种潜在危险——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
维生素K被称为凝血过程中的‘关键钥匙’。它能激活人体内多种凝血因子,在出血时迅速启动止血机制,形成血凝块,防止持续出血。如果缺乏维生素K,凝血机制就会失灵,哪怕轻微受伤也可能流血不止。
而新生儿恰恰是最容易缺乏维生素K的人群。他们在母体内通过胎盘获取的量极少,出生时体内储备严重不足;出生后,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也较低,加上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自身合成能力弱,因此极易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
维生素K缺乏所引起的出血,有时十分隐匿,却可能致命。尤其值得警惕的是颅内出血,一旦发生,就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我国已将新生儿注射维生素K1纳入常规护理流程。足月儿通常在出生后12小时内肌肉注射1毫克;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则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必要时还需后续补充,帮助宝宝平稳度过生命最初的脆弱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