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的挣扎,近两千个日夜的煎熬。从瑞士到武汉,再到南京,她带着一身病痛,辗转寻找着生命的答案。
系统性红斑狼疮、截肢、多次开腹手术、肠梗阻、肠瘘、反复感染……这些冰冷的医学名词背后,是一个年轻姑娘逐渐被吞噬的生机。
她,曾是国外知名大学的博士生,本该在人生最绚烂的年纪书写事业与爱情的华章,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推入了无底深渊。
2019年,她怀揣梦想远赴瑞士留学,却不知病魔已悄然潜伏。乏力、低热、体重骤降、频繁呕吐腹泻,这些症状接踵而至。2020年5月,一次普通的拔牙后发生严重出血,她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从此,她的生命进入急速下坠的轨道——脓毒性休克、急性肾衰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脑病综合征、败血症休克,一连串危重并发症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最终,由于右小腿严重血管炎导致干性坏死,她不得不接受了截肢手术。
异国他乡,面对沉重的医疗负担和远离亲人的孤独,她心力交瘁。病情稍稳,她便毅然踏上归国之路,期盼着故土的医疗能带来一线生机。
然而,希望很快蒙上阴影。武汉的医生面对她腹腔内的情况摇头叹息:“肠管粘连得像水泥浇筑,再手术风险极高。”
就在她几乎绝望之际,病友群中的一句话点亮了黑暗:“治肠瘘,到南京,找东部战区总医院任建安教授。”
这个名字,在复杂腹腔感染领域如雷贯耳。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凭借黎介寿院士奠定的肠瘘治疗体系,创下了“肠瘘治愈率超95%”的纪录,是国内该领域的权威。
这,成了她最后的希望。
2024年6月,29岁的她躺在东部战区总医院的手术台上。无影灯下,任建安教授带领团队准备迎接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腹腔,这个生命的核心区域,在她体内已变成危机四伏的迷宫。多次开腹手术让肠管与腹壁、盆腔形成了广泛粘连,每一步操作都如同拆弹——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致命性出血或肠破裂。
更棘手的是,小肠瘘口长期渗漏肠液,腹腔感染持续蔓延,右侧卵巢已被黄绿色脓肿包裹。多个病灶交织,让手术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
当手术团队沿原切口向下延长20厘米,逐层切开时,眼前的景象令人窒息:大网膜如厚重痂壳覆盖肠管,小肠与盆底、横结肠粘连成坚硬团块,部分肠段因长期炎症薄如蝉翼,轻轻触碰便可能破裂。
任建安教授手持手术刀,以精准到毫米的动作逐步游离粘连。每一厘米的分离都需要数分钟,全程如履薄冰。
手术室里,只有监护仪的滴答声和器械的细微声响。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团队在粘连的肠道中发现了一处又一处病变:小肠与盆底形成多处破损,距回盲部约80厘米处的瘘口近端,竟与横结肠形成内瘘。
关键时刻,团队果断决策:离断肠管,造口重建,结肠修复。就在此时,右下腹脓肿的黄绿色脓液涌出。等候在侧的妇产科周秋明主任立即协同探查,确诊为右侧卵巢脓肿,迅速切除部分病变组织。
多学科协作在这场生命保卫战中无缝衔接。
手术尾声,3000毫升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双套管被精准放置——既引流残余渗液,又为术后持续冲洗抗感染做好准备。
180分钟,这场关乎生死的手术终于落下帷幕。团队成功克服了最严重的腹腔粘连,处理了两处肠瘘和一处内瘘,同时清除了卵巢脓肿。每一步都踩着风险的边缘,却凭借精湛技艺与丰富经验,为患者重建了生存的希望。
术后,她被转至医院秦淮院区。腹腔引流液仍带脓性,感染像暗处的火苗,随时可能复燃。持续的生理盐水冲洗配合负压引流,将感染灶“围堵”在可控范围内。护理团队每小时监测引流量,如同守护着“生命警报器”。
在精心治疗下,她从肠外营养过渡到肠内营养,血清白蛋白从25g/L稳步爬升至38g/L。八月复查时,右侧脓腔已缩小70%,造口开始规律排气。带着更换后的引流管,她得以暂时出院休养,生命体征日趋平稳。
秋日的南京,阳光透过病房窗户,洒在她日渐红润的脸庞上。如今,她再次入院评估肠道恢复情况——腹壁造口规律排便,经口进食顺畅。那个曾在国外病榻上绝望的姑娘,正一点点夺回人生的主动权。
窗外,梧桐叶开始泛黄,而病房内,生机正在复苏。她偶尔会望着窗外微笑,那双曾经被痛苦笼罩的眼睛,重新闪烁起希望的光芒。
这场跨越两国、历时五年的生命接力,不仅是医学上的奇迹,更是中国军医外科实力的生动诠释。当最顶尖的团队遇见最顽强的生命意志。希望,终将在绝望的废墟上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