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脊柱外科领域,面对高龄、复合基础病、重度肥胖脊柱疾病患者时,往往因全麻风险高、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等因素,令医生慎之又慎,也被称为“传统手术禁区”。如今,西京医院骨科微创团队,在罗卓荆教授的带领下,以“毫米级精准”为核心的系列脊柱微创技术,正逐步突破既往“手术禁区”,为众多疑难危重脊柱疾病患者重新点亮希望之光。

“医生,我岁数大了,还能做手术吗?”这是许多高龄脊柱患者在面临手术时,最深切的担忧。对于89岁的张奶奶而言,这个问题同样困扰着她……
张奶奶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伴有椎管狭窄,导致站立行走十分困难,加之高血压、心脏病、肺功能弱等多重基础疾病影响,全麻手术的高风险让多家医院望而却步,均建议保守治疗。在家属的陪同下,来到西京医院骨科寻求帮助。面对张奶奶的复杂情况,骨科高博副主任医师接诊后,详细查阅资料并完善检查,经过微创手术团队共同讨论后,决定为张奶奶采用局麻下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
“高龄患者的治疗,必须双线并行。要解除患者病痛,更要严守安全底线。”高博副主任医师讲到。如果选择全麻下的传统手术方式,不仅需气管插管,对本就脆弱的心肺功能造成影响,还可能引发呼吸抑制、术后认知障碍等并发症。更关键的是,患者在术中处于无知觉状态,无法及时反馈神经受触碰后异常感受,存在神经损伤的“盲区”。而局麻手术中,患者可以保持清醒,能实时告知下肢麻木或疼痛情况,为医生调整操作提供了最直接的“安全导航”,实现了神经保护的“双保险”。
最终,经过团队多轮会诊后,决定采用更为安全的局麻下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方式。手术过程中,在C臂精确引导下,精准定位手术部位,在骨科罗卓荆教授指导下,高博副教授带领手术团队顺利完成病灶清除。术中,张奶奶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仅留下1厘米的手术切口,出血量不到5毫升,最大程度保留了脊柱稳定结构。术后第二天,张奶奶在医生团队指导下,开始借助助行器下地行走。

张奶奶的成功,并非孤例。在骨科黄景辉主任的大力支持下,脊柱微创团队正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拓宽手术适应症的边界,让更多“特殊”患者受益。
挑战“多病缠身”
一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等8种基础病的78岁患者王奶奶,同样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剧烈的腰腿痛本就让老人不堪重负,更严重的是患者马尾神经受到压迫,看似简单的如厕也成了老人的“大问题”。

王奶奶入院后,经过详细评估,手术团队决定再次采用“局麻+微创”组合模式,为老人实施手术。不到1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中出血量不到20毫升,术后的疼痛评分从8分(重度疼痛)迅速降至1分(轻微疼痛),平稳度过危险期。“个体化手术方案就是要精准适配患者年龄、基础病与康复需求,选择最贴合的诊疗方式,最大程度降低术手术风险同时减少创伤。”段伟主治医师谈到。
击穿“肥胖壁垒”
肥胖(BMI>40)是脊柱手术中经常会遇到的“附加题”,严重肥胖甚至可能成为手术的相对禁忌。厚厚的皮下脂肪层(常达5-8厘米)会使术前定位偏差、术中视野暴露困难、出血增多,还会导致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风险。
26岁的患者小李同样遭受“腰突”折磨,走路、弯腰、翻身这些看似最基本的动作都无法独立完成。“他本来体重就大,腰腿痛一犯,我们抬不动、动不了,只能干着急,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小李父亲讲到。
“患者BMI指数高达44.12,严重肥胖导致心肺功能差,全麻风险高,传统手术方案还存在术后愈合差等风险,我们建议采用微创方式进行手术治疗。”高博副主任医师对患者家属讲到。手术在局麻辅助下开始进行,7毫米的微小切口,精准穿透脂肪层,结合术中神经监测,手术顺利实施的同时,成功规避肥胖带来的重重障碍。
“精准医疗的核心,是让技术适配患者,而非让患者迁就手术!通过‘局麻+微创’的精准操作’,有效降低了临床中相对禁忌带来的手术风险与操作壁垒。”罗卓荆教授讲解到。
“毫米级”的精准操作与以人为本的诊疗温度,不断突破着传统手术的边界,不仅解除了患者的病痛,更守护了“自由行走、拥抱生活”的权利与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