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会将肺结节与肺癌划上等号,然而并非如此,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肺结节与肺癌综合诊治中心通过精准鉴别、科学诊疗,成功让一名52岁患者从“疑似癌变”的忧虑中解脱,体现了尖端技术实力与多学科协作能力双重加持的诊疗水平,切实做到为患者守护生命健康。

52岁的王先生在体检时被查出右肺下叶有一个22mm×15.6mm的实性结节,当地医院结合结节尺寸与形态特征,判定其恶性风险较高,建议立即手术切除。“这就是癌症吗?手术会不会伤肺功能?术后会不会复发?”一连串的担心压得王先生喘不过气,最后决定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肺结节与肺癌综合诊治中心寻求答案。
区别于常用的“经验性判断”诊疗模式,中心专家团队以循证医学为核心,展开全面细致的病情溯源。据了解,王先生有吸烟史,但日常并无咳嗽、咳痰、咯血等典型呼吸道症状。据此,专家团队并未急于推进手术,而是制定了阶梯式检查方案:先通过PET/CT进一步评估结节代谢活性,结果显示结节虽存在一定恶性提示,但同时具备炎性假瘤的影像学特征,无法完全排除良性可能。
为了最终确诊,科室迅速启动联合讨论机制,专家团队重新调取高分辨CT影像,逐帧分析结节边缘、密度与周围组织关系,结合患者病史,梳理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提前介入,规划后续精准活检路径。在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后,结果呈阳性,真相浮出水面,这枚被怀疑为“肺癌”的结节,实则是由隐球菌感染引发的炎性病变,其分叶、毛刺等影像学特征与肺癌高度相似,正是导致此前误诊的核心原因。明确诊断后,专家团队立即调整诊疗方案,为王先生制定口服氟康唑抗真菌治疗的个性化方案。1个月后,王先生复查胸部CT显示肺内结节已明显缩小,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在肺结节诊治中,“形似”往往不等于“实质”,炎性结节、结核球、真菌感染等良性病变,常因影像学特征与早期肺癌相似而被误判,最终导致过度医疗。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始终致力于打破此类困境,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精准为核心”的诊疗理念,构建一套 “全链条精准诊疗体系”:
1.多学科协作:打破单一科室局限,汇聚顶尖智慧。肺结节与肺癌综合诊治中心整合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胸外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个科室力量,针对每一例复杂结节病例,开展常态化MDT 会诊。从影像分析到病史研判,从实验室检测到治疗方案制定,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交叉验证,彻底避免“单打独斗”的诊断盲区,确保每一次判断都有充分的医学依据,同时配备经验丰富的心理科专家和护理团队,提供从诊断到康复的全周期守护,真正实现“生理治愈+心理安心”的双重目标。
2.阶梯式精准检测:拒绝“一刀切”,让诊断更具针对性。依托高分辨率CT、低剂量CT、AI辅助诊断系统、微创活检技术(CT引导穿刺、支气管镜超声活检)及特异性病原学检测(如隐球菌抗原、结核抗体检测)等前沿技术,中心构建“从初步筛查到精准定性”的阶梯式检测路径。既不遗漏任何恶性风险,也不忽视良性病变的可能性,让患者得到“不多查、不少查、不错查”的科学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