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之眼:战略空军的预警机之路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刘子倩 颜丙松责任编辑:康哲
2015-12-17 17:51

摘要:从早年立项,艰难研发,到试飞阶段的重大空难,中国预警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以空警-2000、空警-200和空警-500形成集群力量,正在引领中国空军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空天一体作战体系。

2015年9月3日上午11时27分,天安门广场上空,空军航空兵某师师长吕建强亲自驾驶一架空警-2000型预警机,在8架八一飞行表演队歼-10战机的护卫下,率先抵达;25秒后,预警机梯队米秒不差地通过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空,其中,空军航空某团副团长宋现平驾驶中国第三代预警机空警-500首次公开亮相。

从早年立项,艰难研发,到试飞阶段的重大空难,中国预警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并以空警-2000、空警-200和空警-500形成集群力量,正在引领中国空军以战略预警力量为平台,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空天一体作战体系。

艰难研制

空中一秒,地上一年。空军预警机专家沈齐对此感受深刻。

1969年,中国在前苏联图-4轰炸机的基础上,研制出中国第一架预警机空警-1号。沈齐介绍:“但它探测目标并不理想,杂波太强。”

那时,处理杂波技术跟不上,项目后期研制不得不中止。当时,世界各国都在投入预警机的研制。美国海军早在二战时期研制出预警机,但还没来得及投入实战,二战就结束了。

在中国空警-1号研制时期,美军的E-1B预警机也才刚刚服役。不过,同样受到雷达技术限制,所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1982年,贝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军队依靠E-2C预警机指挥己方战机,仅用6分钟就摧毁了叙利亚军队耗资20亿美元建起的19个导弹阵地。面对叙空军的反扑,预警机再次成为以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调度指挥战机击落对方飞机。空战结果,84:0。就在同一年,英阿爆发马岛战争,没有预警机的英国空军,受到阿根廷空军重创。

英军打了一场“昨天”的战争,以色列军队则赢得了“未来”。自此之后,研制和装备预警机成为各国空军的发展重点。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沈齐正式参与预警机的论证与研制工作。

此时,成熟的脉冲多普勒技术从频率处理上实现了对杂波的抑制,美国的E-3预警机已列装部队多年。但像中国大部分军工研发一样,中国预警机的研发几乎是从零开始,从雷达设计,到抑制杂波,再到各系统融合集成,几乎每一项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预警机的核心技术之一,即如何使雷达在空中移动过程稳定地完成最大限度的探测。在研制空警-2000过程中,中方创造性地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三面阵有源相控阵雷达。

所谓有源相控阵雷达,相当于蜻蜓的复眼,中国将“三个复眼”拼接,组成三面阵360度无死角。这种雷达采用固定式电子扫描,比之前的机械式旋转扫描技术整整领先一代。

一个技术难题,是如何最大限度主动排除杂波对雷达的干扰。机载相控阵雷达有上千个组件,这意味着科研人员要进行更大量的计算,而其攻关的领域也是前所未有的。

另一道技术难题,是如何把雷达、导航、敌我识别、电子对抗以及环境控制和电力系统,全部配备在一个狭小的载机空间内,并实现相互兼容。比如,飞机原有电力系统是无法给所有的电子系统供电的,科研人员将一台歼击机的发动机安到飞机上,实现电子系统供电平稳。经过多次筛选,中国决定将伊尔-76大型运输机作为空警-2000的载机平台。沈齐说,从项目上马到首次试飞,进行过无数次的装机试验和调试。

2003年11月,空警-2000终于完成首次试飞。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