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100多万批次的空情处置,优质率100%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刘永 张清洪责任编辑:陈婕
2016-09-21 09:00

创新:多项研究成果被推广应用

刘伟修常说:“搞研究没有专家、士官之分,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探索,不能总等着别人来填补空白。”关于打仗,他的脑子总能迸发“奇思妙想”。

有一次,他值班保障航空兵部队转场,上级原本通报一批2架编队起飞,临时又调整为3架。刘伟修瞪圆了眼睛,愣是没分辨出来。

“打起仗来,连敌人有多少都不知道,还谈什么能打胜仗!”这次值班给了刘伟修“当头一棒”。痛定思痛,刘伟修重新审视自己:只当“望远镜”可不行,还得练就“显微镜”的功夫。

当天,“判定飞行目标机型架数”在他心中正式“立项”。这可是雷达兵部队公认的难题,一个战士要去碰专家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人劝刘伟修别自讨苦吃。

“搞研究哪有专家、战士之分,不管有多难,只要有利于打仗,都要闯一闯。”刘伟修回答得异常坚定。

那几年,刘伟修平均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采集分析了成千上万组空情,翻阅了几十万字的技术资料。渐渐地,他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一批批窄小、交叉的多批次目标点迹在他眼中放大、剥离开来。同时,他自创的“六图、五要素、四点、三协同、二检查、一总结”操作方法,经日常战备检验,将全旅判定多批次空中目标的准确率大大提升。

“只要敢闯敢试,难题就有解。”从那以后,刘伟修再也没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

由于鸟群速度慢、回波弱,易与干扰杂波相混淆,鸟致空情一直困扰着雷达兵部队。刘伟修决定攻下这个堡垒,抱着地图开始了研究。

“研究鸟致空情,看地图干什么?”很多人不解。

答案很快揭晓:刘伟修将近年来鸟致空情的航迹绘制在地图上,综合任务区湿地分布、鸟类活动规律等因素进行分析。很快,一份鸟致空情的判断规律“出炉”,并在全区范围内推广。

刘伟修搞研究的“选题”,全部来自实战。

一次“红蓝”对抗中,刘伟修和战友密切关注着空战态势,屏幕上交战双方的战机搅作一团。突然,一个微弱的小亮点闪过。战友自信地以为,这是高大建筑物所产生的地物杂波。可刘伟修并不放心,他紧锁双眉,紧紧追踪这批空情。雷达刚扫过两圈,他立即判定上报为实体小目标。后经上级通报,这是低空突袭而来的“敌”机。

“好险!”庆幸之余,刘伟修敏锐地预感到,一个新的挑战已然来临——低慢小目标,这个世界性难题正越来越频繁地考验着雷达兵部队。硝烟未散,他就坐不住了,立即投入到前沿军事理论研究中。上机值班,他总是“鸡蛋里挑骨头”,对每个可疑空情反复“解剖麻雀”,力求吃透低慢小目标的种种特性和活动规律。即使业余时间,他也总是习惯性地望向天空,看看有无飞行器出现。

2013年的一天,刘伟修像往常一样进入雷达方舱值班。突然,一个“可疑点”跃入视线。刘伟修迅速判定为违规飞行的小型航空器,并第一时间上报,为上级查证处置赢得了宝贵时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