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这样一群兵:保障飞行34万余小时安全无误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武嘉伟 黄博 陈婕责任编辑:陈婕
2016-10-08 13:40

“机务工作更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创新者!”

天不亮就起床,深更半夜才退场,对机务官兵来说是“家常便饭”。 刘应华 摄

凌晨两点,停机坪上仍旧闪烁着微弱灯光。夜航已经结束,但一场排故大战才刚刚开始。某飞机着陆时,前起落架腿灯并未点亮。

夜黑如墨,手电筒微弱的灯光照亮了一双双执著的眼眸。大队长黄国龙带着专业主任和业务骨干对近期出现相似故障的飞机逐个检查。反复对比和测量,飞机起落架构件上一个不足0.5毫米的间隙引起了他的注意。

是否可以采用减小间隙的方法消除故障?几经探索,黄国龙在起落架上加装垫片。此后,这一问题再也没有出现过。后来证明,正是这细微间隙,造成起落架灯灯丝断裂。

航空机务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探索创新相伴相生。这个大队更是从未停止过研究的步伐,他们建立故障研究攻关小组,定期进行故障会诊,从原理上弄懂研透,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每年都有大量研讨文章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正如神射手需要校枪一样。飞行员精确打靶也离不开机务人员的地面校靶。以往,一架飞机的校靶需要5—6个人协作,反复调整,反复计算,一次校靶常常要1个多小时,费时耗力。

“能不能找到一个校靶公式?”时任军械主任郑建锋突发灵感。当他提出这个想法时,许多人多少抱有怀疑态度。

郑建锋却一头埋进数据的分析研究中,花了半年时间演算,整理上万条数据,计算草稿纸摞起来有1米高。最终,当“四点水平”校靶公式新鲜“出炉”时,大家都竖起了大拇指。随后推出的配套快速查询表,更是将校靶时间缩短到原来的六分之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