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9试飞员牺牲后,年幼的女儿历时35年"拼图"父亲形象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段江山 熊华明责任编辑:张硕
2017-04-04 11:02

【记者手记】

当陌生的牺牲变得如此熟悉

■解放军报记者 段江山

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是“天”。可杨欣几乎没有享受过父亲这个“天空”的呵护。在她的记忆中,父亲始终是一个影子。她好像从未有机会,像其他小女孩那样,享受过父亲强有力臂弯里的那份温暖、那份安全,体验过父亲用胡茬扎自己小脸蛋那份疼爱、那份宠溺……对于杨欣来说,父亲是陌生的,父亲的牺牲也是陌生的。

走近父亲,杨欣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当她穿上了和父亲一样的“空军蓝”,当她走近父亲为之牺牲的直-9直升机,当她翻开那些记录父亲牺牲的泛黄档案,她真正认识了父亲,理解了父亲的选择,父亲曾经陌生的牺牲变得如此熟悉……

采访中,杨欣不止一次假设,如果父亲还活着,她的人生肯定会大不一样。可这美好愿景,早已随着烈士杨会禄的“永久缺席”,化成了遗憾的泡影。

如果不是军人的特殊身份,我想,烈士杨会禄会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好父亲。可正是因了军人的职责,他在试飞领域中,一次次头也不回地赴汤蹈刃,最终一去不返。

对于当时年幼的杨欣而言,父亲杨会禄的牺牲陌生而遥远。但她终将长大。“你是谁”“为了谁”,当提出这些问题的是英烈的子女,那将是怎样一种揪心的场景,被问及的人又将是怎样一种锥心的疼痛。作为烈士遗孤,当杨欣知道了父亲牺牲的真相,她所感受到的痛感比常人更加沉重且深远。

来不及道别,来不及说再见,谁也无法预知哪一次飞行将会是永别。那些猝不及防的牺牲,对于亲人们而言,往往似晴天霹雳,瞬间将原本的幸福撕的粉碎。

杨树朋烈士的儿子杨一鸣手捧爸爸的遗像护送灵柩。新华社发

有这种惨痛经历的何止杨欣一人。在维和烈士杨树朋的骨灰安葬仪式上,杨树朋烈士的儿子杨一鸣手捧父亲的遗像走向缅怀堂,小小年纪就不得不承受如此沉重的悲伤;在烈士张超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他2岁的女儿哭喊着“我要找爸爸”,现场的战友闻声落泪;陆航某团飞行员张浩牺牲41天后,他的孩子佑佑顺利降生,却永远也感受不到父亲的关爱……这一幕幕场景怎能不令人心酸。

一个人的牺牲,也是一个家庭的“牺牲”。英烈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因此亏欠孩子的关爱任谁都无法弥补。这份遗憾将伴随英烈子女的成长。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跨越了整整30多年的时间长河后,记者与杨欣面对面,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她对父亲无尽的思念,对父爱深深的渴望。正是抱着这种思念和渴望,杨欣才会将父亲生前用过的笔记本仔细珍藏;每年除夕夜,她会对着燃烧的纸钱,细细向父亲述说家里的近况;每次路过英烈墙,她都会忍不住对父亲说说心里话……她一点点地向父亲杨会禄走近,努力靠近父亲的精神世界,去理解那陌生而遥远的牺牲。

“逝去的人已经逝去,活着的人还要好好活着。”这是杨欣的母亲流着眼泪说的话,既是无奈,也是奋起。如今,每次经过英雄墙,杨欣都会感到父亲的英魂仿佛就在那里,陪伴着自己,激励着自己。当父亲的牺牲不再陌生,父亲的精神也就在杨欣的世界里得到了传承和永生。

和平年代,当英烈们的牺牲变得熟悉,我们将收获更多感动,将更能理解他们的付出和伟大,也将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这份感动将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精神的脊梁将得到滋养,英雄的精神也将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