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能在军营上演“士兵突击”?只因母赐傲骨与丹心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翁骏 杨思聪 记者柳晨责任编辑:柳晨
2018-03-08 10:06

加班充电。 高义文摄

(一)

“一个人要想被别人看得起,就得有过人之处,至少要比别人更能吃苦。”

母亲何正霞,今年52岁,中共党员。和王清波的父亲一起操持家里的种子直销店30多年了,平时也务农。

干练、勤快的母亲,从小就带着王清波和哥哥王清峰,一起上农田干活。母亲常说:“你是家里最小的男子汉,男子汉就要有男子汉的样子。”

什么是“男子汉的样子”?王清波直到很多年以后才能真正理解。

幼年的他,天真、淘气,无忧无虑,与哥哥的脾气秉性很不一样。父母在兄弟二人身上倾注了同样多的心血,哥哥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一路高歌猛进,年仅30岁就被地方高校聘为副教授。王清波却高考落榜,一番岁月蹉跎之后,在家人的劝导下,参军入伍来到部队。

成长,有时候就是一夜之间的事。兵之初,南国普降大雪,第一次用手机和家人联系时,王清波一个劲儿和母亲抱怨当兵有多累驻地有多冷。母亲静静地听完,只说了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几天后,王清波收到了母亲寄来的四套保暖内衣。

“那时候,什么话都想,也都敢跟家里人说,让父母为我操了不少心。”青涩稚嫩的王清波,看着眼前那些从远方寄来的衣物,诘问自己:这么大一个人了,还总不知轻重,让父母担心,应该吗?

一夜丢掉孩子的不成熟,王清波下定决心:再多的苦今后都往肚里咽。新兵连结束后,他因表现突出,被荣记两次嘉奖。

下连之后,王清波成为了一名指令标记员。他凭借自身的刻苦钻研和天生灵巧的手指,频频打破各项训练记录,在同批中率先“单放”。入伍第三年,他成为连队“一号班”成员,并承担教练员任务。年底被评为旅“值班之星”、“四会”教练员。

在王清波的印象中,有一次参加大型演习任务,从战前研讨、战斗值班,到战后讲评、资料收集,他连续奋战了33个小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