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让科技人才在高密度任务中淬火成钢

来源:我们的太空 作者:玉磊 星翔 关强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1-12-20 15:04:37

2021年12月14日00时0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遥八十二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二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2021年完成的第15次航天发射任务,而在这发任务中,更多“新”面孔走上了指挥员岗位。

“发射台抢险分队就位!”第二次担任技术阵地01指挥员的于新辰,正在熟练地进行指挥。据他介绍,要连续干好三发任务的技术阵地01指挥员,才能算“出师”啦。

2011年,怀揣着“航天梦”的种子,年仅20岁刚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于新辰选择来到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01指挥员”。他从一名普通的岗位操作手做起,给火箭连接管路、气密检查、记录数据,利用空闲时间不断求教有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系统指挥员,推进能力素质“升级换挡”。10年时间,他先后参加90余次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组织排除30余次故障和隐患,成为运载火箭动力系统的“行家里手”。

今年10月,表现优异的他从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担任技术阵地01指挥员。岗位的转变,工作量加大了,但于新辰累并快乐着,因为自己承担的使命也更大了,距离他的梦想也更近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西昌发射场党委针对青年科技人员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特点,为他们制定专项训练计划、指定专人指导帮带、在关键岗位进行轮岗历练,一批像于新辰这样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中淬火成钢,挑大梁、当主角。

担当本次任务01指挥员的张润红,是在任务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中国航天首位女性01指挥员。她卧薪尝胆12载,先后从事动力测控、箭上综合、氦氮配气等近10个岗位的工作,在西昌发射场“导师制”“一帮一”培养模式下,张润红轮岗了运载火箭发射所有重要岗位操作。

一头短发、一身工装,在发射塔里爬上爬下的她打破了人们对航天发射指挥的固有印象,让人们看到了在发射场这个“男人圈”里还有这样一位不爱红妆爱航天的“铁娘子”,这也是西昌发射场立足高密度任务实际,不拘一格,树立“能者上、庸者下”用人导向的成果。

除此以外,西昌发射场充分利用高密度任务实践,构建PDCA循环式人才培养体系,采取“大岗位”“箭地一体化”交叉培养模式,“一专多能”人才比例达到40%以上,培养锻造了覆盖任务组织指挥、技术研究、测试操作、综合保障的全方位、多层次人才方阵。

“西昌发射场技术密集程度高,科技人员占比大,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科技人才都是助推航天事业的主力军。”发射场阵地领导小组在分析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形势时一致认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爱国奉献、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真心爱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把发射场打造成为成长成才、创新创造、难舍难离的新时代航天报国热土、追梦奋斗沃土,创造更多中国奇迹的厚土。

为了切实找准科技人才队伍中“板结”等现象的症结所在,进一步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今年10月中下旬,该发射场党委成员既掌好“望远镜”,瞄准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工匠人才系统制定长远人才规划,又用好“显微镜”,分成多个小组深入基层、下沉一线了解掌握情况。

领军人才比较匮乏、学习深造途径短缺、考评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一个个制约创新能力提升和影响科技人员归属感、价值感、获得感的堵点难点矛盾点浮出水面。针对这些痛点,与驻地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开设特色讲座、科技人员综合考评方案也随之出台。

记者了解到,近三年,西昌发射场大力实施办实事项目,浓厚航天报国精神文化,加大住房条件保障力度,营造更加美好的拴心留人环境,落实科技人员子女教育、休假疗养、救济慰问一系列务实举措也在不断稳步推进。“建设航天强国需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近年来,该发射场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人才强国战略思想,始终把抓好人才建设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不断加大党管人才力度,努力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激活人才“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