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唯有信念永不变

来源:中国国防报 责任编辑:于雅倩
2020-10-23 10:41:41
“1951年9月至11月,仅仅3个月,敌机轰炸次数分别为:3027架次,4128架次,8343架次。”这是10月19日晚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为了和平》第三集《血性迸发》展示的一幕。

这块让美军如此疯狂轰炸的地方,就是朝鲜北部的铁路补给线。为了确保军用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无数像杨连第、袁孝文一样的志愿军战士,坚定“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信念,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强大后勤是胜利的保障,有力运输是后勤的铁拳。彭德怀同志在总结抗美援朝战争时说:“现代战争如果没有后方充分的物资保证,是不可能进行的。”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也感叹:“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奇迹的创造,靠的是“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信念。

在铁道兵纪念馆陈列着一组照片,讲述了志愿军铁道兵在定时炸弹爆炸时抢修铁路的故事。当时京义线“317”公里地段,美军扔下3000余枚炸弹。担负抢修任务的铁道兵团第2师指战员提出:“有我们在,就有钢铁运输线!”

为了胜利一无所惜。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志愿军后勤开展了建设“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活动,采取一些超常举措,将铁路、汽车、工兵、装卸等部队合成一体,抢修、倒运、囤积等多措并举,确保运输线的畅通。

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全国人民齐动员,为钢铁运输线的发展和巩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仅东北地区就组成了74万多人的运输队、担架队等运输保障队伍;全国铁路系统志愿报名赴朝人员达到铁路员工总数的75%。

10月20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迎来一批八九十岁的“银发”老兵。

70年前,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今天,他们特地来参观正在这里举办的“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

17岁入朝作战后拍摄的黑白照片、战胜新型冠状病毒后与医护人员互致军礼的照片、火神山医院出具的出院证明……与志愿军老兵张兆堂有关的4件物品在展览中展出。

“我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后,相当于又打了一仗,这一仗,我又打胜了。”张兆堂老人说,志愿军敢打必胜的信念一直烙印在自己身上。“不论是70年前还是现在,我们的人民军队在任何时候都敢打硬仗。”张兆堂说。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时代变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信念永不变。

2016年9月13日,习主席向联勤保障部队授予军旗并致训词。我军历史上第一支联勤保障部队由此诞生。

联勤保障部队成立以来,加快构建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联合行动、联合训练要求的新模式新机制,从“后勤分队”到“联保部队”,体制编制优势凸显。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按下了“暂停键”,联勤保障部队官兵却按下了“快进键”。除夕,他们在8小时内将西安、上海、重庆3个方向的首批450名医务人员紧急投送到武汉。抗疫任务期间,运投系统确保人员快速投送,物资运抵2小时内完成。

70年过去,当年入朝作战的第一支汽车部队,已成长为联勤保障部队的汽车运输旅。一年盛夏,该旅参加跨区联演。车队行至艰险陡峭的某山地时,重载的“北奔”运输车在近70度的大坡前动力不足,一些轮式装备在原地“打转转”,这让年轻的驾驶员想打“退堂鼓”。

“前面就是‘上甘岭’,我们没有退路!”部队长的战斗动员掷地有声。紧急作战会议决定:不同车型交叉编组,以动力强劲的运输车牵引“北奔”运输车的方式分组登山。车队终于突破天险,成为机动最快的参演部队。

该旅政委周信说:“志愿军后勤官兵摸索出‘片面运输’‘顶牛过江’等保障方法,弥补了装备上的巨大劣势,创造无数奇迹。今天条件大为改善,我们更要学会运用科技手段、现代装备保打赢,让各条保障战线都打不烂、炸不断!”

从保障“两弹一星”的西北大漠行,到回收“神舟飞船”的边关草原路;从援老筑路、黄河防凌、兴安岭运木的施工补给线,到98抗洪、汶川抗震的生命大通道;从利比里亚、马里维和的蓝盔运输队,到朱日和等系列演训任务中的制胜铁骑兵,曾经越过鸭绿江的后勤汽车团,在大江南北留下他们的辙印,每次出征都圆满完成,不辱使命。

钢铁运输线,打赢保障链。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战争奇迹,在岁月更替、时代变迁中始终激励着后勤兵们向前进。“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坚定信念,更是指引着新联勤人奋楫前行,锻造着新时代的钢铁运输线。

沈阳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运输旅官兵自觉传承“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精神,以“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为己任,不断砥砺打赢本领。图为该旅官兵开展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