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定格时光,光影凝聚记忆
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
长城霞光面向老干部长期
征集《我的第一张军装照》
得到了热情响应和大力支持
我们收到了老红军、老八路、老解放
和参加抗美援朝的老兵发来的照片
这些照片大部分与新中国同龄,
甚至更早
相片里
他们凌厉的眼神中满是奋勇向前的英雄气概
他们坚毅的眼神中满是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
他们清澈的眼神中满是对新中国的憧憬
他们温柔的眼神中满是对人民的热爱
一身戎装,铭记一生
让我们走进这些老照片
探听藏进时光里的往事
【戴学江 离休干部 94岁】
拍摄时间:1952年
拍摄地点:朝鲜东海岸205高地
影像拾忆:1952年9月初,第23军奉命由安东(今丹东市)入朝参战。我担任志愿军67师政治部秘书,负责搜集部队思想、执行群众纪律情况,以及沿途社情民情、敌特活动等情况。每天要撰写报告,上报军部。当时美军占有空中优势,不断对志愿军的交通线实施火力封锁,部队只能夜间行动,白天休息。
那天,部队在朝鲜东海岸205高地宿营,我顾不上休息,抓紧时间收集情况,趴在自带的小板凳上起草报告。政治部报道员拍下了这一幕,这是我入朝作战的第一张军装照。
【徐寿增 离休干部 90岁】
拍摄时间:1949年
拍摄地点:上海吴淞口
影像拾忆:上海解放后,为适应保卫上海的需要,我所在的部队于1949年7月,改编为华东军区淞沪警备区吴淞要塞炮兵团六连,同时我调任连部担任通讯员,驻守在吴淞口靠近长江边的宝山县城里。
官兵们辍上印有“警备”二字的臂章后,感到担负保卫上海的任务非常光荣、非常高兴,想尽快照张相片寄回家中,让父母和家人得知这一好消息。但部队刚改装,由步兵改为江岸炮兵,射击对象是敌人在江面上行驶的舰船,打击活动目标,就增加了命中的难度,因此,为尽快掌握手中武器,部队展开了突击训练。
既要学懂火炮的射击理论,又要熟练掌握火炮的操作技能,官兵们学习非常紧张,抽不出时间去照相馆照相。连队领导了解到官兵们的这一心思,便联系照相馆来连队为官兵们拍摄了照片。这一举动满足了官兵们的心愿,赢得了大家的好评,也进一步调动了练兵的积极性。这是我入伍后的第一张照片,那年我刚16岁。
【李振安 离休干部 94岁】
拍摄时间:1947年
拍摄地点:山东荣成
影像拾忆:1947年冬,胶东保卫战胜利结束后,我们公安部队随即投入了冬季整训,我们一个班的战友同训练同吃苦,因工作调动,在即将分别之际,拍摄了这张照片,这也是我入伍后的第一张照片(右一)。
【张炳新 离休干部 93岁】
拍摄时间:1951年
拍摄地点:朝鲜马良山
影像拾忆:朝鲜的马良山,因志愿军六十四军在这里同敌人进行了持续、艰苦、惨烈、反复争夺的攻防战而被称为英雄阵地,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战地之一,吸引了成批的作家、记者前来采访。但是因敌人每天大规模的轰炸扫射,到马良山采访非常危险,所以,军政治部一般不会批准到此采访。
我当时作为六十四军摄影干事,曾经在解放战争中跟随主攻连队拍摄实战场景,具有战地战斗摄影经验,同时,身为战斗部队的一员,流血牺牲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我有幸跟随大部队,几次到马良山阵地摄影,拍下了数张极为珍贵的照片。马良山之战胜利后,为了庆祝胜利和永久留念,我的战友为我在这英雄阵地拍照留念,这也是我军旅生涯中的第一张军装照。
忆朝夕,上下马良山如履平川,来来去去如走门蹿户,将生死置之度外;而如今,脑中再现朝鲜前线的日日夜夜,想起长眠在朝鲜土地上的战友,不禁热泪纵横,感慨万千。
【王静勤 离休干部 97岁】
拍摄时间:1949年
拍摄地点:重庆
影像拾忆:1949年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结束后,我跟随军委西南二局部队一路向西南方向进军,在我们到达重庆之后,我军已经消灭了国民党的大部分军队,只剩下贵州、昆明等部分西南地区还未解放。此时,局里为了纪念这一时刻,安排我们在重庆市的一个照相馆拍摄了这张照片,也是我的第一张军装照。
【徐士贤 离休干部 94岁】
拍摄时间:1954年
拍摄地点:上海南京路
影像拾忆:朝鲜停战以后,赴朝慰问团要为师里的每位志愿军战士拍一张照片寄回家里报平安。当时师里只有胶卷,缺少照相器材和摄影员。我奉命出差从朝鲜吉合洞到上海采购照相器材,同时招了两名摄影员帮助我的工作。这是我在上海照相馆拍的第一张军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