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初冬的小雨时下时停。位于山东省高唐县琉璃寺镇徐庙村的烈士陵园内,张曰平像当年他的父亲那样,仔细清除园内的杂草,擦拭着一块块墓碑。
从2012年父亲去世的那天起,张曰平就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烈士陵园的第二代护陵人。他守护的,是安葬在这里的48位抗战烈士的英魂,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在烈火中永生”的抗日英雄赵伊坪。

赵伊坪,14岁离开家乡到北京求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几年间,他辗转河南、陕西、山东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西安事变后,赵伊坪到鲁西北范筑先部担任秘书科文书,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赵伊坪等共产党人的推动下,范筑先走上了合作抗日的道路。
1937年底,赵伊坪到中共鲁西北特委工作,先后担任鲁西区党委委员、秘书长兼统战部部长、第六区政治部秘书长。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根据形势需要,中共鲁西区党委机关随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纵队由冠县、馆陶向大峰山区挺进。3月5日早晨,在高唐琉璃寺一带与日军遭遇。
激战至傍晚,赵伊坪中弹坠马,落入日军魔掌。日军把他绑在树上,用皮鞭抽、刺刀戳……赵伊坪大义凛然,痛斥日本侵略军的暴行,日军恼羞成怒,残忍地将汽油浇在他身上,放火点燃。烈焰中,赵伊坪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残暴的日军又举起刺刀,捅进他的嘴里……赵伊坪壮烈牺牲,时年29岁。
战斗结束后,包括赵伊坪在内的48位烈士的遗体被分别葬在附近的许楼、徐庙、琉璃寺、吴营、大吕庄、大桑庄等处。1946年6月23日,这些烈士的遗骸被迁葬至位于徐庙村的烈士陵园。
但到了上世纪50年代,由于疏于管理,这里成了一处“乱坟岗”。村里散养的猪、羊等牲畜常常到墓地啃草,烈士的坟头被随意踩踏。同时,由于该处地势低洼,每到雨天,雨水就会流向这里,将烈士墓地冲刷得沟壑遍布。

▲11月18日,张曰平擦拭赵伊坪烈士雕像。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天伟
那时,在济南柴油机厂工作的老兵张洪珠回家探亲,看到烈士陵园的景象后十分难受。当兵8年,张洪珠参加过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目睹了一位又一位战友牺牲,对葬在这里的48位抗战烈士充满敬仰。
“我不去上班了,我要守着这些烈士!”张洪珠说到做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再也没有离开徐庙村。
平时,他搬着马扎守在墓地附近,看到猪、羊等牲畜过来就进行驱赶。在很长的时间里,陵园内仅有一间小屋,张洪珠住在这里日夜守护。
1990年12月,当地政府部门和热心群众建了陵园大门、院墙、值班室等,张洪珠的看护条件有了改善。
2012年麦收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赵伊坪烈士亲属的关心下,陵园重建,2013年10月正式建成。
遗憾的是,张洪珠没有等到陵园建成,他于2012年3月去世。张洪珠去世后,张曰平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
“父亲临终前嘱咐我,要接好班,为烈士守好墓。”从那时起,他和妻子便住进陵园,日夜不离。
每年除夕,按当地风俗,张曰平都会在陵园纪念堂内摆满一桌供品,把第一碗出锅的热腾腾的水饺敬上。平时,有参观者来访,张曰平就担任义务讲解员。尽管不能很系统地进行讲解,但烈士的英勇事迹,他张口就来。
两代人,守陵60余载。如今,张曰平也已年逾古稀。“我会继续守护这些烈士,以后我没了,还有我的儿子。”
张曰平说,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要让烈士在这里安息,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他们的故事,传承烈士的精神。

如今,聊城市已出台《聊城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城市广场、主要路段设立双拥公益广告,每年都会在聊城市烈士陵园隆重举办公祭活动。目前,聊城市有省级烈士纪念设施3处、市级烈士纪念设施5处、县级烈士纪念设施11处。
来源:聊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稿,聊城日报(曹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