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泰康同济医院战绩背后:战“疫”老兵的“硬”仗和“巧”仗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陈晓霞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0-04-07 16:47

在武汉抗疫一线,吴昊正穿戴防护服深入红区查房。

“目前,医院治愈出院患者已经超过2000人,在收治量和治愈率等方面都排在前列。”武汉泰康同济医院的一份工作报告让记者眼前一亮。

为了探明其中奥妙,记者来到该院分管医疗护理工作的副院长吴昊的办公室。

在这个不足10平米的“办公室”,四面墙上新刷的白灰异常醒目,天花板上的水泥清晰可见,两张朴素的办公桌,一张简易的行军床上,军被叠得整整齐齐。其中一张办公桌前,吴昊正在笔记本电脑上记录着工作情况,这台6年前陪他援利抗埃的笔记本电脑,外壳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利医疗队”的标识已磨出毛边。

6年前陪吴昊援利抗埃的笔记本电脑。

提到医疗队的骄人“战绩”,吴昊讲述了这背后的“急”和“难”。

2月13日,医疗队到达武汉泰康同济医院后,不加休整就投入战斗中,24小时内接管该院原有的方舱病房,同时,紧锣密鼓投入新病区的筹建中。

当时的武汉泰康同济医院,病房主体修建刚刚完成,医疗仪器设备还没有布设,医院四周遍布大大小小数十个施工场地。面对这样一个“空楼”,让多数没有参加过重大卫勤任务的队员感到束手无策。“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病房布设,为批量患者救治抢抓时间。”按照院党委统一部署,吴昊带着医护部门骨干,从区域划分到病房布置,从接诊流程到人员配备,一步一步推进落实。

2月16日凌晨2点多,在多次实地摸清医院地形、拟制规范详细的患者入院路线和流程后,吴昊召集病区骨干,模拟患者收治。一次模拟演练中,他发现患者有按错电梯楼层、误入清洁区的可能性后,立即请来电梯工作人员,将电梯固定停留在当日收治病区,避免一切增加污染的可能。“批量收治时,轻、中、重症患者如何安置,医护力量如何配备,都必须提前妥善安排。”吴昊说。

合力奋战48小时,医院顺利收治患者,单日最高收治量达383人。这期间,吴昊行军床上的被子从未打开过。

吴昊为战友在防护服上做标记。

“急事打‘硬’仗,难事打‘巧’仗”。医院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收治率一度超过33%,为了提高患者救治率、降低死亡率,吴昊提出了“综合评估,早期预警,体系作战,精准施治”16字方案。

提早发现并及时干预患者由普通型转化为重症型、由重症型转化为危重型,是提高救治率的关键之一。吴昊和专家们仔细研究了上百个病例,总结提炼了6个核心指标和10余个外围指标,形成疾病转化早期预警体系,一旦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医疗信息系统就会实时报警,医护人员及时进行干预,有效防止患者病情恶化。

3月15日凌晨1点,一名90岁的危重症老年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吴昊立即召集感染一科值班专家进行会诊抢救,紧急实施心肺复苏。20分钟后,患者恢复呼吸和心跳,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长舒了一口气。

正在病区查房的吴昊(左一)

“无论是‘硬’仗还是‘巧’仗,上了‘战场’就要坚决打赢。”早在 2008年,作为原第三军医大学汶川抗震救灾第一医疗队副队长,吴昊勇挑医疗工作负责人的重担,在四川省德阳市新建的地震伤员救治中心,在兼任科室主任的同时,指导医疗队开展救护工作,收治了数百名地震伤员。面对短时间大批量的严重创伤伤员,吴昊将战时卫勤理论运用到地震伤员的收容救治中,采取了快速分类处置、早期损伤控制、梯次专科治疗等措施,实现了高效率高质量的救治,创造了伤员救治“零死亡”的奇迹。

2008年在抗震救灾一线指挥战斗的吴昊(左)

2014年,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援利医疗队医疗组组长、中国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副院长兼医务部主任,吴昊出征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此前,他曾参与设计建造中国援利埃博拉诊疗中心,从选址到规划,从区域划分到救治流程,都凝聚了他大量的智慧和心血,这个科学严谨的诊疗中心,被西方媒体称作“坚实的防火墙”。

队伍到达后,吴昊日夜坚守在诊疗中心,把控诊疗全流程的每一个细节,从无到有创建了科学规范的防控体系、救治体系。患者由于反复呕吐、频繁腹泻、进食减少等原因,常常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吴昊在指导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大量补液等对症治疗同时,率先将“综合器官支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运用到埃博拉患者救治中,综合施治使得确诊患者治愈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众多经验被后续医疗队推广使用。

吴昊在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

“竭尽全力打好每一次战斗”。三次冲锋在重大卫勤任务第一线,三次从无到有建立规范的诊疗体系和顺畅的运转机制,吴昊始终以“战斗”的姿态冲锋一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