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初心锚定在波涛之上
——记南部战区海军某航保修理厂原总工程师杨国忠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 维 通讯员 邓家金
“倚岭峤而控南洋,据海湾而揽东吴。”曾经的天南古邑湛江,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个历经风霜的工厂就深藏在这片繁华背后。一群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航保人,同时也深藏在我国海军跨越式发展的背后。
十数年弹指一挥间,工厂维修保障的范围从门口几十条老舰扩展至如今深蓝大洋上数百艘舰船和潜艇;而我们看不到的,是承托这些辉煌航迹的一代代军工人最美的年华、最好的青春。
29年前,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拎着箱子一路辗转来到湛江,坐着一辆老式吉普车碾过满是牛粪的泥路来到这个工厂。
29年后,已经成长为南部战区海军某航保修理厂总工程师的他依然奋战在这片热土,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最爱的军工事业。
29年,变化的是周边不停加高的建筑,不变的是这个航保老兵的初心。

2019年,杨国忠被评为海军奋斗新时代优秀党员干部。89岁高龄的老父亲看着儿子,红了眼眶。
“军舰离开码头拉响的汽笛声真好听”
当汽笛声划开了清晨的浓雾,迎来军港第一缕曙光的,是一个身穿藏青色作训服,踩着一辆二手单车的身影。
“虽然我人未航行在大海之上,但是每次舰船出港,我的心也跟着一起驶向深蓝。”提到海军军工事业,人们想到的大都是战舰的设计、开发、制造,而对杨国忠来说,“军工”二字的意义在舰艇出港之前罕有人知的航保装备修理工作里。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991年,那时的湛江某军港还远不是今天的模样,人们也猜不到保障那些海军舰船安全进出军港的人当中,就有眼前这个每天在码头和军舰之间卖力蹬着自行车的小伙子。
“当时我们的军舰装备参差不齐,航保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大困难。”杨国忠叹着气说。
当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装备汇集在一艘军舰上,问题出现了。不可避免的“水土不服”让“缝缝补补”成了家常便饭,但当时滞后的保障模式又衍生出来很多尴尬。比如故障上报传达中间环节过多,导致故障申报不准,往往是等工厂师傅跑到舰上后傻眼了,要么带错了器材、要么少备了工具或备件。
“排除一个故障来来回回得跑好几趟,折腾人不说效率还低。”面对这样的困扰,基地决心打破现状,派出两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干部常驻码头,分别负责船机电和特装专业的应急修理协调保障工作,杨国忠就这样来到了码头。
1992年一个深夜,从晚上7点持续到凌晨3点,杨国忠没有离开过甲板下三层的声呐室。还有不到3个小时就要出海了,声呐还没修好。闷浊的空气夹杂着紧张焦急的情绪,风扇已经开到最大,却还是吹不干杨国忠脸上不停冒出的汗水。
在查出是一块电路板“掉链子”后,毕业不到一年的他脑子一热,冲到了另一艘舰上,叫醒了熟睡的舰长,张口就要拆借他们的声呐板件。事出紧急,舰长没有责怪眼前这个一脸油污、喘着粗气的小年轻,只是告诉他必须得支队长同意才能拆。凌晨3点多,杨国忠没有丝毫犹豫,跨上自行车就消失在茫茫黑夜之中……
半小时后,满脸汗水的杨国忠出现在支队长的住处。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后,灯亮了。挂着学员肩章的杨国忠看着眼前的大校没有发怵,一口气把情况说完后,支队长拿起笔借着橘黄色的灯光签下了字。
次日清晨,看着军舰奔腾的艉流渐渐消失在海天交际处,杨国忠终于舒了口气。
“军舰离开码头拉响的汽笛声真好听!”至今,他还记得那天清晨空气里夹杂着的淡淡柴油味和那声汽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