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武警支队长亲述:46岁离开部队之后……

来源:哨位君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0-04-10 09:36

2019年5月底,时任武警四川省总队自贡支队支队长的许志杰,告别了军营。

从海拔3500米的荒凉高原回到拥挤的城市,他在深圳的车间实习过,在四川的工厂学过烧锅炉,一路寻找着人生的下一个坐标。

口述:许志杰

在我29年军旅生涯中,有22年是在甘孜藏区(甘孜州支队)度过的。

高原在我身上留了深深的烙印。记得那年参加处突任务,我带着50名战友和特警,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一路奔袭,歼灭两名匪徒,一名特警也在战斗中牺牲。

那一次,回来的途中我得了肺水肿,多次吐血,一度昏迷了7个小时,差点成为支队牺牲的第一位团级干部。

高原的故事我可以讲上三天三夜,而从高原回到车水马龙的“地面”,这一路走来,更加体会到高原军人回归社会的不易。

我那一代人都是听着英雄的故事从军的。

1988年,高中的学长刘伟峰从两山轮战的前线归来,受到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他一身戎装站在讲台上,回忆起猫耳洞中作战的细节,台下的我热血沸腾。

三年后,我报名从军了。为了确保能选上,我还偷偷找到接兵干部的住所,向他表明决心,并展示自己的短跑特长。

接兵干部说:老子一定要带你走!

我的入伍通知书

“一道拐”时的我

作为一名高中生,当时在部队绝对属于高学历。

那时考军校也相对容易,我以较好的成绩进入武警成都指挥学院。

新兵时懵懵懂懂、年轻气盛,尚不觉藏区的艰辛,而从军校回来之后,高原真正在我面前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记得那年从军校毕业回连队,由于交通不便,一路坐车坐拖拉机甚至骑马,整整4天跋涉,抵达营区时我满身尘土,哨兵死活不让我进门……

驻地在海拔3500米以上,饭很难熟,当兵的前10年,做饭都是烧牛粪柴火。每到饭点,大伙端着搪瓷碗排队用餐,牛粪味在藏区稀薄的空气中飘散,那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住的是泥巴墙瓦片顶的屋子,冬日会飘雪进来,极冷。98年的时候,北京的首长过来视察,看着官兵的住所流下了眼泪……

至于那些生死一刻的战斗,在高原上发生过太多太多。

训练中的甘孜支队官兵

高原塑造了我。之所以选择离开,确实是“时间到了”。

恰逢军改,自己也在正团6年的年龄坎,那就转身吧。

我选择的是自主择业,46岁了,该换种活法了。

2019年5月底,正式摘下了肩章领花,当年坐着拖拉机去部队的年轻人不见了,高原留给我7枚三等功奖章和无数荣誉。

再见啦!

除夕夜替士兵站岗的我(右)

走下高原,我先去了深圳。

一位战友开的智能灯具企业邀请我当副总,我没答应,毕竟心里存的是个重新创业的念头,不过去产业基层看看也不错。

我到了他们的生产车间,兼职搬运工顺便观察地方企业的运作模式。这是部队教会我的那一套:要当好指挥员就得先了解士兵。我想在企业中也是一样,懂得底层逻辑,才能运筹帷幄。

之后我又去了四川铝芯企业,还是进车间跟锅炉工一块学习。

退役之时和一个月之后

一路下来,我仍没找到方向,这些重工业,重投资的项目,生产技术管理与部队管理区别很大,我心里没底。

部队归来的创业者,往往有三个劣势:一是不懂地方商业模式,二是不懂地方政商关系,三是欠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

那就干脆回家学习沉淀。

现在的我,已经成为国内一家个人品牌管理项目的联合创始人。

个人品牌管理是为企业家寻找定位,帮助他们不断输出价值,增加行业影响力和变现能力的重要方式。军人的战略思维和军事化的管理方式,是很多企业和企业家稀缺的。

退役军人创业最难的是“放下身段”。记得刚加入公司,到办公室一坐,发现没人泡茶,卫生也没人搞,还真有几分不适应。

地方公司都是年轻人,要指挥动他们靠部队那一套可不行,你得跟年轻人打成一片。搞团建之时,从不看演唱会的我也硬着头皮带着一帮90后挥动荧光棒了。

这一年,公司业务拓展到了广州、上海、香港和新加坡,路渐渐走宽了。

时常还会回想起高原的日子,想起那些驻守的战友们,有空来成都找我喝盖碗茶吧。

如今的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