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作战:今天的油能否加进明天的战车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继刚 汪学潮责任编辑:傅启胜
2014-02-28 05:17

今天的油能否加进明天的战车?

——沈阳军区某仓库探索平时训练与战时保障对接模式纪事

军媒按语

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基本形态。军事训练作为战斗力生成的根本途径,必然要着眼体系作战能力的生成模式而不断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平环境等因素影响,一些部队指挥员的思维仍较多禁锢于机械化半机械化认知模式,体系作战仍然仅仅是头脑中的一个概念。要提高训练实战化水平,强化体系作战意识、将体系作战概念具象化显得尤为迫切。

在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遭遇各种尴尬和阵痛。但面对困难,我们不该被动观望,甚至把体系训练神秘化,无所适从。要像沈阳军区某仓库那样,用问题倒逼训练模式转变,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改变陈旧观念,勇于革新,力争有所作为。要努力解决体系训练“是什么、为什么、练什么和怎么练”的问题,逐步使体系作战意识在思想上立起来,在行动中落下去。在尚不具备开展体系训练条件的情况下,立足现有条件,积极主动地探索体系作战能力提升之道,这是各级在深化实战化训练中应该考虑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1月上旬,科尔沁草原深处气温骤降,沈阳军区某仓库在严寒条件下的油料应急保障对接训练轮番上演。

一天傍晚,官兵们刚刚吃过战地餐,就接到体系部队“加油”请求,十几台满载油料的专用车辆紧急编队,长途奔袭,按时抵达指定地域,圆满完成保障任务。油库主任刘臻说,在探索平战保障对接模式的过程中,仓库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阵痛”与磨合。

那年深秋,某旅奉命向演习地域秘密集结,接受军区实战化“联考联评”。与此同时,该仓库也接到了上级下达的油料保障命令。让人没想到的是,正当他们准备对这个旅实施大规模基地化油料保障时,突然收到“旅油料保障单元丧失保障功能,接替保障演练”的命令。仓促间,他们抽组各路精兵成立两个应急油料保障单元。然而,由于“敌方”电磁干扰,保障单元与这个旅之间的通信全部中断。当加油车机动到达预定的保障地域时,却发现该旅已经转移;匆忙撤离时,又因为没有参与战斗组织筹划,一个保障单元误入“蓝军”伏击圈,成了“蓝军”的战利品。

“部队燃油耗尽,请你们迅速实施油料补给!”另一个保障单元刚刚死里逃生又接到了新指令,然而,当他们到达保障地域时却傻眼了,这次可不是给汽车加油,而是给武装直升机实施油料补给。由于此前没有进行相关课目联练,这个“突然袭击”,打得他们措手不及。等他们紧急调来航空燃料,给战机加满油时,已拖延了很长时间。结果被判定贻误了战机。

体系作战演练中的一次次“丢人现眼”,让这支油料保障部队一下子感到了“本领恐慌”。随后,他们依照《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的要求,组织人员了解掌握可能保障的装备的油容、油耗,油料加注接口位置、大小,以及所需的油品、油质情况;强化战斗技能,既培养优秀的油料输送员,又锻造合格的战斗员,提升部队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然而,实战化训练越是深入,“糗事”就越多。

汲取了上一次“败北”的教训,在以后的演练中,该部主动请求把演训部队基地供给保障变为演练对接保障,要求参与作战演练的组织筹划及支援保障演练。可这样的主动却遭遇了不少“热脸贴上冷屁股”的事情。大多数单位以“演训没有安排相关课目”为由给予婉拒,个别单位碍面子,在演练过程中也只是给安插了“拦路保障”等简单的课目,油料保障部队参与不了战斗筹划,无法真正融入作战体系,进行深入的对接演训。保障对接训练依然是“两层皮”。

2009年初,刘臻刚接手该仓库就接到了一次大型军事演练所有参演参训装备燃油和附油保障的命令。保障装备种类之多、油品之全、保障级别之高前所未有。

该部利用这次实战化保障契机,主动向保障对象了解任务,主动参与油料保障方式的联合筹划,熟悉保障机动路线,积极组织战役、战术后勤油料人员战时保障业务联训,组织开展“纵向对接、横向联保”平战对接训练;积极协调地方石油公司建立应急支援保障机制,抽组寓编一支相对稳定的应急支前队伍,制订支前油料保障编组联训及结算方案。与此同时,上级给该部列装了大批新型油料装备,并调集储备了所需油品。

通过近半年时间的实战化平战对接保障训练,他们圆满完成了大型军演中所有装备的油料保障任务。

战时对接保障能力虽然在军演中有了质的飞跃,但这样的对接保障训练机会基本上是随机的、无序的,部队很少能与区域内各保障力量进行网状对接融合训练。为此,他们不断与保障部队和支前力量沟通协调,建立起训练合作机制,使保障对接训练实现了常态化。在此后总后组织的后勤保障要素集成演练、跨区演习等实战化油料保障中,该部相继出色完成了任务,受到总部表彰。

谈起探索平战无缝对接训练新模式的一路艰辛,刘臻感叹地说:“要让今天的油加进明天的战车,任重道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